南宫适接着言道:“余认识那女子,姬昌,可愿听余细细道来?”
姬昌怒道:“南宫适,汝也拿余取笑?”
南宫适见状,也不再逗乐,便言道:“彼女名为太姒,是有莘部落耆者姓姒之女。”姬昌闻言,默默将此记在心中。
姬昌归府,启告母亲太任以往之事。太任闻之大喜,与夫姬历共商,遂派人前往探询太姒之情况。
经多番打听,得知太姒仁爱而明理,生活朴素。姬昌之父母遂决定娶太姒为儿之妻,并将此事宣示于周国全境。
姬昌见父母如此决定,亦感欢喜。得知此讯息者有大颠、闳夭、南宫适及散宜生等人,皆前来祝贺姬昌。
闳夭言曰:“迎娶太姒需由渭水过,然渭水无桥,姬昌啊,你打算如何迎娶新娘?”
姬昌闻言,喃喃自语:“余未知渭水无桥之事,当如何应对?”众人也为姬昌担忧起来。
散宜生此时言道:“余有一法,或可解决姬昌之难。”几人纷纷催促道:“散宜生,勿再卖关子,赐以明言,余等倾听!”
散宜生答道:“当在渭水上借舟为梁,舟舟相连,成为浮桥,就可亲迎太姒。”
几人闻言大为赞赏,各自施展手段,借来众多泛舟,为姬昌搭起浮桥,使其能顺利迎娶新娘。
姬昌娶新娘太姒之日,侯府内外陈设华美、辉煌非凡。红绸缎与金花装点各处,洋溢喜庆之色。乐队奏起欢快乐章,欢呼笑声回荡山谷。
送亲队伍步行浮桥,至侯府之门。府门洞开,华丽侍卫整齐列于两旁,守护此盛大时刻。官员身着锦衣华服,整齐站立两侧,等待新娘之到来。
太姒身穿华美红嫁衣,戴红盖头,披锦裳,庄严娇美,其心中充满幸福之情。
姬昌则身穿锦袍,风度翩翩。其踏步稳健,率领大颠、闳夭、南宫适与散宜生,向太姒走去,眼神中流露爱意与承诺。
二人在侯府中央相遇,众目着焦聚之。姬昌微笑自走近太姒,二人手牵紧密相连。此刻,二心同结,紧密相扣。
随礼官一声宣谕,姬昌起红盖头,正式成为夫妻也。
太姒既为姬昌之妻,天性不曾改变,仍持完美德行。恪遵妻子之规矩,无有过失。太姒之德,感化周国之妇人,使皆不失妇道。
而后,太姒为姬昌共生十子。长子曰姬考,次子曰姬发,三子曰姬鲜,四子曰姬旦,五子曰姬度,六子曰姬振铎,七子曰姬武,八子曰姬处,九子曰姬封,十子曰姬载。其子幼时皆得太姒严格教导。
十子之中,长子姬考勤学苦治;次子周王姬发武勇过人;四子姬旦孝顺忠厚,慈爱明达。恪尽照料家眷,助人为乐,深得众人喜爱敬仰。
言姬昌之父姬历,终身致力于国家繁荣与百姓幸福。然今日,年高之姬历已感己力衰竭。
遂即使人呼姬昌来,彼见父卧于床榻之上,羸弱不堪,急跪而前,泪如雨下。
姬历视子至己前,以虚弱声音道:“儿啊,为父行将就木,今传侯位于汝。”
姬昌闻父之决,既感荣幸,亦感责任之重大。“父亲,您之决令儿臣既感恐惧!”
姬历轻点头:“汝岂忘祖父之嘱乎?余儿啊,汝乃天选之子,圣命之人。才华卓越,品德高尚,定能成为伟大之领袖。”言罢,呼吸急促,直视姬昌。
姬昌明悟父之目光,急言道:“父亲,儿臣必竭尽全力承继爷父之志,以心力之所及,为大周国和百姓贡献一切。”姬昌郑重发誓。
姬历闻之,渐合双眼,永享太平。姬昌悲恸而哀嚎,紧握父之手不肯放松。自此,姬昌正式继位为周国之君。
姬昌既成为周君,立于群臣之前,命人传唤大颠、闳夭、南宫适及散宜生。只见几人此时目光炯炯有神,早已褪去当年轻狂之态。
姬昌遂对着几人道:“孤现决定委予以重任,望汝几人勤加努力,勿负孤望。”几人连忙跪拜道:“多谢陛下隆恩。”
姬昌让几人免礼后,紧接着言道:“孤父不久前去世,今国家百姓人心不安,让孤甚是担忧,不知众位臣工可有良策,解余当下之忧?”
散宜生上前道:“陛下,臣有一策,名曰“怀保小民”可解君之忧。”
姬昌听后道:“何为“怀保小民”,快快到来? ”
散宜生解释道:“臣认为,当下百姓人心不安,首要在乎保民,唯有怀保小民,方可得天之佑助,保民敬从天命之根本,故而可安抚众百姓。”
姬昌听后心中甚喜,自知怀保小民实乃开明之人政。治者若实以人为本,首要者乃是治者己不可恣意妄为之。
朝堂之上,姬昌甚为开明,能听群臣之不同建议。且不仅如此,下朝堂之后,姬昌亦不闲置,唤出八卦灵圜,筹划最为艰难之土地问题。姬昌见八卦灵圜中之九宫格,似有所思。
次日朝会,姬昌面向群臣道:“周国之事,土地划分最为艰难,稍有不慎,定将招致百姓怨声四起。孤谋划一策,愿与诸位共商:孤欲将周国之田地划分成‘井’字形,八方土地皆归百姓,从而获得粮食。只留中间之一片田地,乃命拥有八方土地之百姓耕种,所得粮食归属于国家所有。诸位臣工以为如何?”
群臣听了连连称赞:“此法最为妥当。”自此,得到土地之周国百姓,都努力生产劳动,慢慢使整个周国都富裕了起来。
其后,姬昌更颁布诏令曰:“凡往来商业者,皆可自由交流货物,国家唯征轻微之税,以保护井市之秩序,维护国家之安危。”自此,四方商人纷至沓来,为周国带来丰厚之财富。
然姬昌不止满足于此,三年之后,再次列朝堂,下诏曰:“孤欲使周国百姓和睦相处,互相尊敬礼让,尊敬耆者,爱护幼稚,尊重有才之人,关怀贫困孤儿、寡妇及无子女之老人。又废除夫妻同受刑之条令。”
众臣闻之,皆齐声赞道:“陛下英明神武!此举必能促进余周国之和谐,增进百姓之福祉。”
姬昌又发布诏令道:“若有人犯罪,孤不主张将其关入监狱,反在其地划出一圈,让罪人在其中服刑。一日三餐皆由家属送至,夜晚搭建临时帐篷作为住所。孤将此称之为‘画地为牢’。众位臣工对此有何见解?”
南宫适谦恭回答:“陛下刑罚之道以人为本,臣下深以为然。陛下乃是圣明之君,洞悉易理,得到八卦灵圜之智,因此罪人必无胆量逃跑。”
姬昌亦尊崇各方先哲士人,慕其品德与学问者纷至沓来,以求依附。
彼经八卦灵圜之学,不仅获致智慧,更生出仁爱之心,善谋治国。
及列朝堂,姬昌谆谆告诫群臣曰:“不可嗜安逸,溺于田禁嬉游,须勤思国事。宜留意民情,知耕种与收获之理,体知农事之劳神,当解黎民平日之生计。”
姬昌对己亦较严,日常甚勤俭,衣冠皆百姓之粗布,亲往田间劳作,勤恳治国,周国遂渐强盛。
然言至于此,九州之宗主、商国朝歌之王帝辛,天资聪慧,读书过目不忘,且臂力过人,能以其力拉牛至后退。初为国王之帝辛,亦尚为善君,率群臣善治国家,众民齐努力从事农业生产,毋有坠怠之意。
然,光阴之长河推移,帝辛渐生懈怠,逐自视聪慧、无人能及,亦自负功盛于国家。满怀骄慢之心,帝辛渐变成不明事理之暴君。
帝辛始废弃朝政,嗜好财宝美女,不再顾及民众之疾苦。专心修建己之宫殿,兴筑酒池肉林,日夜与后宫佳丽纵欢尽情,对国家大计漠不关心。若敢有反对之声,亦即派遣手下谋害。
如此统治使百姓备受压迫和痛苦,生活亦变得艰难,贫困横行,而帝辛却沉浸于奢华和享乐之中,对百姓之疾苦视而不见。
某日,帝辛与大臣商议国家大事。其中一名为比干之大臣不忍开口言道:“陛下,如今国内贪污横行,外有蛮夷侵略,百姓生活艰难,下臣认为陛下不能无视如此之问题了。”
帝辛听比干之言后,脸色骤然阴沉。彼冷冷看着比干,嘲讽道:“比干,汝自以为老臣,可有资格责难寡人?”
比干面色大变,亦没有退缩。坚定回答道:“陛下,下臣并非在此买老,作为大臣,臣有责任提醒陛下,如今百姓之生活艰难,彼等正待陛下之恩泽。”
帝辛听到此处,怒火中烧,大声喝道:“比干老儿,竟敢对寡人如此说话!汝这是在挑战寡人之权威!”言毕,便命人将比干押入牢中。
自此,帝辛为震慑反对之人,发明一种刑法,名曰“炮烙之刑”,即在地上挖一大坑,燃火其中,置铜柱于火上,且涂抹油脂,命犯人从涂满油脂之铜柱上行走。铜柱因涂抹油脂而极为光滑,且经火烧而炙烫,人一登其上,则必滑倒堕入火坑,立刻被火焚皮肉溃败。然,帝辛乐于目睹人在火焰中拼命挣扎之姿。
二臣之费仲、尤浑,心狡诈而明国王帝辛之喜好,知其好美女。遂共图一计,欲以此妄争权势,谋取私利。
费仲与尤浑精挑各地进贡之美女,其中最为引人注目者,名曰妲己。妲己之容颜婉约,国王帝辛见则为之倾心。二臣察觉国王之心思,即刻了然于胸。
翌日,费仲与尤浑前往面见国王,恭维道:“陛下,妲己实属九州罕见之绝世佳人,唯有此等美貌方能与陛下匹配。臣等愿求陛下封其为贵妃。”
帝辛闻言,心生疑虑:“然,则已有王后在侧,封妲己为贵妃,岂非引起王后之不满?”
尤浑即刻开口道:“陛下,王后真乃贤良淑德、母仪九州之女子,然妲己之美丽与聪慧无可比拟。若陛下能同时拥有两位如此出众之女子,岂不更添荣耀?况,妲己之地位仅限于贵妃,并无损王后之位。”
帝辛思考片刻,自觉费仲和尤浑之言有理,遂封妲己为贵妃。自此,妲己地位卓越,以美貌迷惑国王,得其信任。国王对妲己亦言听计从,毫不犹豫满足其所求。
当帝辛得知妲己对烈火之舞亦充满欢喜,心生欣慰。于是,帝辛残暴加甚,屡命不顺者受炮烙之刑,供妲己观之。臣子遭此残虐举国愤懑,帝辛却不为所动。
自此,费仲与尤浑借助妲己,权倾朝野,得益良多。二人阴谋得逞,功名遂成。
然,二人并未此罢休,继策划更多阴谋,欲图权力,唯私利欲求更多。
是日,费仲、尤浑暗中寻得妲己,对其言道:“妲己娘娘,陛下对卿赖以倚重愈深,可借此良机,为己家国争取更多之福。”
妲己眼中闪过一丝阴谋之光,询问:“诸君勿复遮遮掩掩,究竟所图何事,宜直言?”
费仲微笑,述道:“娘娘可凭陛下之宠信,将属国纳贡职务托付于余二人。余二人既握此职,则可改变妃娘娘故国之现状,使其贡品减少。”
随时光流逝,费仲与尤浑借助妲己,由帝辛处获得更大权势和丰益。然,民生困苦加甚,百姓开始仇视帝辛,国家逐渐衰落。
帝辛对商朝百姓所为之事,亦传闻至周国,周王姬昌闻之,甚为震惊,遂叹了口气,慨叹不已。
周王姬昌之举,被崇国首领崇侯虎安插在周国之奸细察觉,立即函报崇国首领崇侯虎。
崇国之首领崇侯虎得知此消息,向帝辛报告道:“陛下,周国首领姬昌,对陛下颇为不忠。闻及陛下以炮烙之刑惩罚不忠之臣,彼竟然摇头叹息。在其本国,他实施善政以取悦民心,将来对陛下势必极为不利!迟早有一日,其会造反。”
帝辛闻之,遂派使者来至周国,其使者往西岐而行。一路上风尘滚滚,穿州过府,途经旅店村庄,历经数日,终至周国都城镐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