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二年,八月。
胶州湾,北海造船厂。
嗨哟,嗨哟!
纤夫们喊着整齐的号子,拖着一艘大船徐徐滑入海水之中。
轰!
三桅帆船,猛烈地冲破闸口,撞入海中,霎时激起千层浪。
船长九丈九尺,宽二丈六尺,两侧船舷装配有三十六门火炮,需要水手一百三十八人。
这是北海造船厂下水的第一艘战船,轻型近海护卫舰,舰名壮武(北海郡壮武县)。
该舰仿自荷兰北海三桅方帆船,削减了装载量,降低了吃水深度,以增强灵活性和船速。
也即是,通过削减火力强度和远洋能力,以换取更高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这是朝廷经过激烈争论后,定下的舰型,计划建造三十六艘,用以保卫海疆,及东亚护航。
胶州湾内的北海造船厂,已经有四座船坞,还有四座船坞正在建造中,明年这个时候,就能同时开建八艘战舰了。
整个胶州湾都被划为军事禁区,湾口两侧都布置了炮台,装配的都是三千斤以上重炮。
钱塘造船厂那边建造任务反而没有北海重,那里只有三座船坞,主要承担的是战舰的研发设计和试制工作。
皇家水师的新兵们,驾着小船,就去登船。
看着没轻没重的新兵蛋子们手忙脚乱,水师校尉忧心忡忡,船有了,但距离能打仗,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水兵爬上壮武号轻型护卫舰,按照先前训练的内容开始操纵新船试水,放帆在胶州湾里转悠了两圈后,回到码头。
码头的工人们,利用机械设备总公司新研制的半人力吊装机,往船上装载火炮。
全船装配三十六门千斤炮,射程三里半,作为船炮,这属于中小型炮,肯定不能和荷兰人的主力舰炮比就是了。
之所以没有上超级重炮,就是为了控住吃水,以确保灵活性和机动性。
从始至终,贯彻的都是游击战思维。
大周水师,十年内肯定无法和西洋人正面对轰。
所以,保持充分的机动灵活性就是第一要务,为此可以牺牲其他所有性能。
不管怎么说,大周终于有了正经八百的海上战舰。
第一艘战舰下水后,大周水师开启了下饺子模式。
……
九月,东线运河竣工后,大周终于启动了朝廷机构改革。
姜云逸在比对古今中外各种官制优劣,因应剧烈变化的国际国内情势,坚持大部制的方式,提出了一阁十部制。
吏部,总司天下官员、吏员任命、考核等;
财政部,总司天下财政、税赋和户籍收支等;
国防部,总司天下军政、武官选任、朝廷战略规划等;
司法部,总司天下刑名诉讼普法等;
宣传教育部,总司天下宣传与教育等;
外交贸易部,总司对外交往与贸易等;
农业水利部,总司天下农业、水利及水运等;
交通建设部,总司天下建设管理、国家重大工程规划与施工、交通网络规划与建设等;
工业科技部,总司天下工业与科技规划与发展等;
公有资产管理部,总司天下公有资产经营管理等;
除了上述十大部外,还有几个以副部级独立半独立运营的部门:
翰林院、博物院、中央银行归内阁直属,独立运营;
北方制造局、江南制造局、皇家军事学院名义上归国防部管辖,半独立运营;
太学归宣教部管辖,半独立运营;
报纸署更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归宣教部管辖,半独立运营。
九卿变成了十卿,因为朝廷权柄的显着强化,其实卿权不减反增了。
中央有权,部委就有权,中央弱化,部委就自娱自乐。
另外,各部的高官也拓展了。
部首长称之为尚书,秩俸三千石;还配备两名副手,称之为侍郎,秩俸两千石。
一卿独大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地方上,仍施行州郡县三级制,此次改革后,并未大幅充实州府,但对郡县的内设机构进行了微调。
中央十部,郡府要逐一设立对应下级机构,县府则根据规模设立少量多职能岗位。
大周帝国的基层官吏们的好日子到头了,很快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头上竟然特么的好几个婆婆?
不过,中央也放出了甜枣:
全面取消朝官与地方官分野,中央机构,从内阁到各部委,定期从地方选调得力官员上洛协理工作,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行政联系。
表现优异者,留洛、回原单位升迁等。
权贵们全盘接受了姜云逸的改革方案,条件就是不允许继续小马拉大车,所有关键职位必须一次性放出。
除了荆无病扶正了吴郡守,张自在拿到了宣教部右侍郎的高位,姜云逸麾下得力干将都卡在了千石的位置。
包括原内阁文选司郎中卫无缺,只是平调吏部担任文选司郎中,可见卫相对这个孙子不甚满意。
几位相国也都默契地大力提拔中生代填充阁部要职,朝堂侍郎级的高官平均年龄只有四十多岁。
以确保老一代退下去后,中生代仍能有力量制衡姜某人。
姜云逸倒是无甚要紧,大周帝国,先前步子迈得有点大,扯到蛋了,稳一波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等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基本落地后,再继续干大活。
大周朝廷机构改革,折腾了大半年才勉强尘埃落定。
此后几百年里,朝廷机构都是在这套架构基础上的微调,这是由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决定的,不是姜某人一厢情愿。
大周朝廷机构改革后,整个东亚都进入了一个相对平静期。
大周帝国蒸蒸日上自是不必多说,就连最重要的邻居燕国似乎都有些欣欣向荣,大刀阔斧改革的红利开始显现出来。
泰兴三年,大周两大造船厂,累计下水十五艘轻型护卫舰;
在朝廷巨额投入的牵引下,船舶工业全产业链建设初步构建完成。
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后,大周水师主力战舰的设计工作也完成了,开始进行建造阶段。
泰兴四年,预期中的荷兰人并没有来,很多人对姜云逸的判断提出不小的质疑。
正被田政革新搞得焦头烂额的姜云逸,没有心情和他们打嘴仗,仍旧孜孜不倦折腾田政。
这年开春,兵相李镇元走了。
姬无殇之后,大周帝国最后一根定海神针也折了。
不过,大周朝堂一片风平浪静。
一切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好发展,大周朝野,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
就这样吧,明相一个人已经够能折腾的了,其他人就不要瞎折腾了。
唯一出人意料的,补位兵相的并未姜久烈,也不是陈之龙,反倒是存在感较弱的顾希廉。
毫无疑问,这俩货不想坐办公室,想着出去带兵打仗。
毕竟,瞎子都能看到,朝廷已经随时可以出去干仗了。
荷兰人没有来找回场子,大周上下却是蠢蠢欲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