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郡,穰县。
这座县城,位于汉水以东的湍水河,这座县城得名,则是来源于秦昭襄王的舅舅穰侯魏冉。
在王平拖出来的这段时间里,王濬带着汉军的大部队一路撤退,但王濬并没有完全向西撤,在关键的一些县城据点,则是留下了武器和士兵驻守,这也是对王平的接应。
而王平在摆脱魏军追击后,也来到了穰县。在这里,他要清点士兵。
“将军,折了将近两千五百多人,重伤也有近千人。”罗宪回应说。
王平已经彻底认可罗宪了,就在不久之前,他特意找到了穰县县丞,让他特意帮自己写一封文书送到长安,内容便是火线提拔罗宪,担任代安南将军,当自己的左膀右臂。
“伤亡着实不小,把重伤者现在转移,继续往汉水那边送,看能不能救下,其他能打的,沿着湍河周边的几个县城驻守,准备和魏军继续打。”
“是。”罗宪很干脆的回答后,便迅速离开继续安排了起来。
而魏军这边,则是有了些分歧。
“文将军追击不知获胜没有啊?”陈泰看着文钦有些生气的模样,已经大概猜出来了文钦追击不顺利,旁的不说,先嘴他一句恶心一下他,谁叫他之前说他们淮南军的人呢。
文钦很不愉快的瞟了陈泰一眼,但张合在这里,他也不敢乱来,只得单膝跪地,向着张合拱手道:“将军,末将有罪。”
张合则是不冷不热,说了句:“你也是一心杀敌,忘了战场上的变数,所幸伤亡不是太大,将来将功补过。”
张合的心思,显然就没在他文钦身上,毕竟张合这个年龄了,看过的事,见过的人太多,张合是个稳重的人,不会在战争的大局上和这些手下计较。
其实那天晚上文钦要追击时,他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不过文钦毕竟算是淮南军的将领,他也不好直接用军令强压下来,况且文钦真的打出来名堂,功劳也是自己的。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的魏军拿下了宛城,后续的粮草已经从许昌方向开始源源不断的向宛城调度。
她现在思考的,是下一步的计划。
魏军如果要西进,现在又两个方向,一个是从穰县以北渡过湍水河,直接杀到汉水边,这样一来魏军直接切断了雍州与荆北的联系,襄樊一带就只能靠汉水以西的几个郡来接应。
也就是汉军收复的安康郡(原魏兴郡),上庸郡,而这几个郡,出不了多少兵马,还是得靠汉中来接济。
而汉中根据张合的判断,这几年汉军各处开战,汉中兵力早已经被抽干,是个有粮食没兵力的中转站。
而另一个方案,则是。
“末将请求进攻襄阳,一雪前耻。”张合正在想着,文钦一句话打断了他的思考。其实文钦所说的,正是张合考虑的另一个方案。
张合考虑的另一个方案,就是顺湍水河而下,魏军直接进攻襄阳,拿下襄阳和宛城,这次也算是他打了个好仗,至于上庸,魏兴,易守难攻,人口贫瘠,也没啥必要非得打回来。
“如果从北线,打下析县,商县,我们可以阻隔蜀军援军,直接从背面包围南部蜀军 这样一来几万蜀军就全部被我们拿下。”
陈泰看着地图,自顾自的分析了起来。
张合听着陈泰说,眼前流露出对这个年轻人的赞赏,虽说陈泰上次在高凡手里吃了亏,但他能听出来陈泰在军事上比他爹陈群有见解。
文钦在一旁听着,内心中也很赞赏陈泰,虽说陈泰和他有口舌之争,但文钦毕竟是个老将,虽说他为人狂,但正经事情还是有些数的。
“文钦,既然你想打襄阳,那你就带着淮南军的两万人马,我再给你拨两万人马,集中围攻襄阳。”张合开始下了命令。
既然有两个方向的作战计划,为什么不顺着两个方向一块儿打,反正魏军人多。
不过张合是有私心的,文钦对他不怎么尊敬,自然让他去啃襄阳这个硬骨头,至于北线进攻的计划,虽说有些风险,不过打赢了是个大功,还是带着稳重一些的陈泰比较好。
文钦则是有些愣神了,谁不知道襄阳是坚城,哪怕真给他四万人马,当年军神关羽带着五万大军在大破魏军的情况下都没能打下襄阳。
他就四万人马,而现在襄阳的底细魏军甚至都不知道,而且听说蜀军还有支水军,这明显是为难他。
可是,海口是他夸下的,他现在再后悔,恐怕就领不住手下这些人了。
“那,主力干什么?”文钦问。
“我只是让你围攻襄阳,又不是让你拿下襄阳,文钦,你的任务是牵制住襄阳的蜀军,我军主力将从北湍河渡河,封锁武关山道出口,再跨过汉水,封锁蜀军从汉中的增援,接下来,仗怎么打全局就在我军手中了。”
张合给文钦讲了起来。
文钦这下心里顾虑少了些后,才领了命。
“打听到蜀军现在退到了什么地方没?”文钦走了后,张合问起了前线刚刚回来的将军。
“据斥候回报,蜀军退入了湍水河边的几座县城之中,他们判断蜀军应该是打算固守。”
“湍水河周边,如果我是王平,我肯定会把主力放在穰县。”张合听着,倒是笑了笑。
“确实,穰县进可攻,退可守,不论我军从南北哪个方向进攻,穰县都能接应。”陈泰则是赞同。
“文钦恐怕去襄阳不会那么顺利的,让他在穰县和蜀军打,打的越热闹越好。传令下去,全军歇息几日,给文钦再调拨些攻城器械,你看着去办。”张合给陈泰交代了之后,便不再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