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谷的魏军走得很急,等赵云击破对方断后部队的阻击时,魏军主力早已去得远了。
赵云追上随前军行动的赵统问:“魏军是朝哪个方向退却的?”
“往东面而去了”。
“东面?”赵云眉头一皱,看来赵骥虽然进了关中,但应该还没来得及控制住各处城池,不然箕谷的魏军就该退保陇西了。
“你带五十骑给我缒着魏军的尾巴,记住,尽量不要跟敌军交战,如果途中发现友军踪迹,就立即来报”。
“喏”,赵统初上战场,显得既紧张又亢奋,接到任务后依旧紧绷着脸,但却毫不迟疑地策马追击而去。
赵云亲率主力以正常速度随后跟进,他打仗一向求稳,不到紧要关头不喜欢搏命,现在的形势比出兵前预想的形势要好得太多,没必要为了贪图一点路程去冒被伏击的风险。
第二天,赵统喘着气回来禀报:“魏军退进了郿县,我没敢追得太近,马上就回来报告了”。
“退进了郿县?没往长安去?”赵云看向邓芝道,“那看来赵骥应该已经拿下长安了”。
“什么!赵骥在长安?他不是留在汉中督运粮草吗?”邓芝对此非常惊诧,“难道丞相另有密令让他奇袭关中?不对呀,这么大的事我怎么会不知道”。
赵云和赵骥不同,他不会和自己的监军来硬的,反正邓芝早晚都会知道,不如自己主动说出来:“没有什么密令,这小子是瞒着丞相偷过子午谷的”。
邓芝彻底怔住了,好半天才缓过神来:“这…这怕是重罪吧?”
赵云淡淡答到:“赵骥犯了何罪,该不该治罪,以后自有丞相裁定,我们现在该做的是两部合力扼守关中,隔绝曹魏东来的援兵,为丞相夺取陇西争取机会”。
邓芝现在也不好再多说什么,既然木已成舟,也只好捏着鼻子先配合打赢眼前这仗再说,反正自己是派给赵云的监军,又管不到赵骥的事,丞相要怪也该怪廖化没能阻拦住赵骥擅自发兵。
赵云下令在郿县三十里外扎营,同时向长安方向派出游骑,寻找赵骥部所在的位置。
赵骥没让赵云等太久,第二天就带兵赶来会合了。
大帐中,赵云居中而坐,邓芝、赵骥分左右坐下,三人中赵云官职最高,于是先开口问到:“不舍,你先说下当前关中形势”。
赵骥起身介绍道:“我军兵不血刃掩袭长安,又半道设伏击溃赵俨所部,伤亡倒并不大,只是士卒久战疲惫,亟需休息恢复”。
赵骥又指着地图说:“我已分出柳隐、邓贤两部近四千人夺取潼关,长安只有关兴部三百人,一旦曹魏从洛阳方向派来援兵,这点儿兵力根本无法拒守,所以我军必须抢在曹魏援兵到来前抓紧拿下郿县,然后迅速移师东向”。
赵云、邓芝闻言眉头紧锁,魏军虽败,但郿县城内可还有足足一万人,就凭进入关中的汉军这点儿兵力,短时间内怕是无力夺取的。
半晌后,邓芝咬咬牙道:“我军本来的任务就是配合主力牵制住关中敌军,而不是夺取关中,既定目标如此,我建议全师退到渭水以南,拒守五丈原,遮蔽褒斜道北口,如此,则魏国援兵必不敢绕过我军增援陇西,我军亦可在丞相攻占陇西后循褒斜道安全退回汉中”。
赵云觉得邓芝言之在理,依他之计的确可以进退由己,致敌而不致于敌,确属万全之策。
赵云本想出言同意,但见赵骥在旁垂头不语,当下心中了然,这小子肯定另有主意,于是便问到:“不舍之意如何?”
赵骥低头作思索状,好一阵子后抬起头,显是已经考虑清楚,但他没答赵云的话,而是转头看向邓芝问到:“如果我军能三日内攻破郿县呢,扬武将军是否还是坚持退拒渭水南岸?”
邓芝本在马良之下出任尚书,北伐前才被诸葛亮调出尚书台委以扬武将军的武职。
“三日?”邓芝下意识的轻轻嗤笑一下,但他随即意识到自己的笑有些不礼貌,于是收敛神情正色说,“如果征北将军能有三日破郿坞的本事,在下甘愿在后续的战事中唯将军之命是从”。
其实赵骥等的就是这句话,关中两股汉军今后何去何从皆由帐中三人商议而决,邓芝是朝廷派来的监军,他的意见就算是赵云也不能不慎重听取,赵骥必须在曹魏的援军到来前统一决策层的战守思路,否则离心离德之下还怎么对付敌军的疯狂反扑。
赵骥转向赵云说:“我的意见是三日内拿下郿县,然后全军移师东向,我来守潼关,请老将军守蒲坂津,扬武将军守武关道,拒魏军于关外,彻底攻占整个关中”。
赵云沉吟不答,赵骥提出的这个计划有些过于惊人,曹魏得知丢失关中后,以举国之力进行反扑乃是意料中事,在这种压力下,关中汉军兵力不足的弱点将会无限放大,一旦被攻破一点,则全军很可能都会陷入到万劫不复的境地,实在不如邓芝的提议来得稳妥。
赵骥心中也在打鼓,不知道赵云会采纳谁的建议。
在最初的谋划中,本来该是魏延率偏师出褒斜道的,那个好战份子才不会理邓芝是怎么想的,他的计划甚至比赵骥还要激进,根本就没想过守潼关,魏延的打算是以长安为依托,野战击败曹魏援军。
可惜,诸葛亮未雨绸缪调了魏延随主力去陇西,现在的主将换作了赵云,虽说赵云在情感或者私人利益上与赵骥更近,但他绝不是个把私利凌驾于国事之上的人,他只会选择他认为对朝廷更有利的选项。
而且,赵云用兵的风格和魏延不是一条道的,他心里其实更偏向于邓芝的方案,现在形势一片大好,只要能在关中拖住魏军援兵一段时间,诸葛亮那边就能夺取陇山以西的广袤领土,远没有到需要拼死一搏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