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玄?火攻?”洛阳城皇宫之中,何进放下了郭嘉呈上的军报详情,若有所思地笑道。
“陛下,根据锦衣卫探到的消息,火攻之策的出处其实还另有其人。”郭嘉说话时不忘略带歉意地看了诸葛瑾一眼,他与对方同殿为臣,且郭嘉性情洒脱,诸葛瑾正直仁厚,二人并未有任何私怨,甚至还略有些私交。
然而锦衣卫职责便是风闻奏事,且只对何进效忠,因此郭嘉自然不敢有所隐瞒。
“哦?此策出自何人?竟然接连下饵,环环相扣,别说是汉升了,即便是朕,大意之下也很难不着了他的道。”何进明知故问道。
“根据潜伏在陶谦身边的锦衣卫传信,真正的献策之人乃是大鸿胪之弟诸葛亮。”郭嘉如实奏道“此消息据说是陶谦府中亲近之人最先传出,但并未有确切的证据能够证实。”
是啊,诸葛亮借诸葛玄之口向陶谦献策之事只有少数人真正知晓,故虽有些风声,但很难证实。
“哦?原来竟是如此?”何进故作思考模样,心中却已经相信了这条来自陶谦府中的“流言”。
同时也是心情复杂地偷偷感叹“孔明啊孔明,即便在这个时空,你也依旧擅用火攻啊!”
“子瑜,你怎么看?”何进忍不住问诸葛瑾道。
“陛下,臣之二弟不识大势,竟帮着陶谦对抗朝廷,致使朝廷大军损兵折将,臣惶恐!请陛下责罚!”诸葛瑾闻言连忙拜伏在地。
他哪里还不了解自己的亲人?叔父虽博学,兵法谋略却非其所长,此策十有八九便是自己的二弟孔明所献。
尽管郭嘉说没有明确证据,但身为兄长的他却十分肯定这一点。
“子瑜起来说话,朕并没有怪你的意思。”何进见状安抚着说道。
诸葛瑾乃是他亲自招揽的大才,又怎会为这点事情便迁怒于对方?
何况此策又不是诸葛瑾献给陶谦的,哪有弟弟“做错事”,便要惩罚哥哥的道理?
历史上他们两兄弟也是分别效力于孙权与刘备,却没听说诸葛亮帮助刘备“取了”荆州孙权便处罚诸葛瑾的,自己总不至于连孙十万都不如吧。
于是何进八卦道“令弟之才比起子瑜如何?”倒不是他不清楚诸葛亮的才能,他仅是好奇如此年轻的诸葛亮究竟能有几分巅峰时期的才华。
而这个问题,或许其兄长诸葛瑾很有发言权。
“这…不敢有瞒陛下,孔明之才,吾这兄长不及矣。”诸葛瑾面带愧色地答道。
而在场除了何进外,郭嘉等人闻言皆感到意外,诸葛亮的才华大家虽不了解,但诸葛瑾身为当朝九卿,其才可称王佐,这是在场之人皆有目共睹的。
然而诸葛瑾却说其才不如诸葛亮?对此大家皆是将信将疑,毕竟诸葛亮才多大?莫非其是妖孽乎?
只有何进毫不怀疑地点了点头,追问道“子瑜曾言会亲自写信邀请你两位弟弟来洛阳居住,不知…?”
原来当初何进曾建议诸葛瑾将亲人接来洛阳居住,后者也的确曾应承下来,并给诸葛亮写了亲笔信。
信中大肆夸赞何进雄才大略、又有识人之明,乃当世雄主,想让孔明带着三弟一同前来洛阳,将来也可一同在何进麾下入仕,只不过却遭到了诸葛亮的拒绝。
由于何进身居高位,每天要处理的事情的确太多了,且彼时他麾下已然文武荟萃,尽管诸葛亮很诱人,但到底还太过年轻,能不能用还是未知,因此在诸葛瑾应承后,何进便将此事抛之脑后没有再继续跟进。
而在诸葛瑾看来,当时已是魏王的自家主公让自己将家人接来洛阳,更多的是出于对自己的关怀,就像是一个良心的老板对待自己的员工一般。
但这到底只是他诸葛瑾的私事,何进没有再提起,他又怎会拿此事去打扰何进?
没想到如今竟出了这档子事,诸葛瑾一时有些为难不知该怎么向何进解释。
“陛下。”还未等诸葛瑾整理好思绪,郭嘉却就先开口说道“恐怕大鸿胪的这位弟弟暂时来不了洛阳了。”
“哦?为何?”何进本能地问道,而诸葛瑾也满脸意外地看向郭嘉,显然是不知其话中之意。
“据说在徐州军复得琅琊不久,诸葛玄便以染病不适为由向陶谦请辞,或许是看在其有功在身且琅琊已被自己掌控的份上,陶谦劝说无果后便放其离去。而诸葛玄一行包括大鸿胪的两位弟弟皆已离开徐州,据说是向南而去,暂时不知其具体行踪。”郭嘉解释道。
随即又向何进请示“若陛下想要追回那孔明,臣这便安排人手去查。”
“不必了。”何进无奈道,正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似诸葛亮这般大才,若其不想投效自己自然有他的理由,强求不来的。
若真要用强将其绑来,不但得不了诸葛亮的效忠,甚至可能会伤了诸葛瑾的心,得不偿失。
至于孔明具体去了南方哪里,是荆州还是扬州?这都不重要了,或者是说何进对此并不担心。
历史上刘备尚且三顾茅庐才将诸葛亮请出,如今无论是刘表还是陈温,何进相信他们都入不了诸葛亮的法眼,如此便已足够。
想必其之所以为陶谦献策也是有某种难言的苦衷,要不其若有心辅佐陶谦,也不会这么快便与诸葛玄一同脱离其阵营了。
既然如此,便随他吧,只要不给自己添乱就好,反正时日还长,或许今后还有将其收入麾下的机会也不一定呢?
于是何进找了个理由塘塞道“我大乾的当务之急还是要处理好汉升兵败之事,以避免因此次徐州兵败而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至于孔明那边,既然其已离开徐州,便暂时放一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