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久了,刘宗敏和田见秀都感觉出了盖虎儿对他们的不待见,自然也就不愿再去自讨无趣,渐渐地不再来往。但李过却不同,由于李自成打算让他接手邮局邮差的事务,给他也弄个大明皇家邮政分公司的员工编制,他李过不得不继续与盖虎儿打交道。
只因为那盖虎儿是县衙中,原来就和驿站打交道最多的官差。
那盖虎儿本就是个心思不正之人,看到韩氏如今已成为一名良家妇女,而且还是自己兄弟的妻子,心中不禁燃起一团炽热的火焰,对韩氏的渴望更胜从前。
俗话说得好,朋友妻不可欺,可在盖虎儿这儿就是反过来,妻不如妾,妾不如偷。他盖虎儿玩女人就是要玩个刺激。
家中那和砧板一样装死的妻子,相处久了,有何情趣可言?
再说这韩氏,也绝非什么守妇道的正经女子。
她生性风流,又怎能忍受得了这种清苦寂寞的良家妇女生活?
粗茶淡饭、洗衣叠被的居家日子没过多久,她便开始怀念起往昔,当花魁时候那种被众多男子追捧的热闹日子来。
每一次李自成热情邀请盖虎儿来家里饮酒作乐时。
酒过三巡之后,还没等盖虎儿主动去引诱,那一盏灯韩氏就会率先向盖虎儿抛媚眼,眉目传情。
这种暗示性的举动,让盖虎儿内心如同住着一只猴子般,无法平静,思绪万千。
这对狗男女已经是饥渴难耐,等不及苟合的那一天。
终于,在某一天,当盖虎儿得知李自成要出远门处理公务,需要送一封紧急信件,好几天后才会回家时,他迫不及待地在夜晚偷偷潜入了李家。
令人惊讶的是,韩氏与盖虎儿似乎有着默契一般,虽然事先没有商量,但韩氏早已脱光衣服躺在炕上等待着盖虎儿的到来。
\"俺的小可爱啊,俺的心肝啊。俺可真是等得不耐烦了!\" 说着话的同时,盖虎儿心急如焚地掀开了被子。
“你是谁?奴家可是良家妇女……”
那韩氏还想拿腔作调一番,不料被盖虎儿迅猛无比的行动堵了回去。
一夜良宵美景,说不尽的风流纠缠。
自此之后,盖虎儿每每都趁着李自成出外,过来勾搭韩氏,就连白天那都是不放过的。
可是世间哪有不透风的墙,很快街里街坊的就有人开始传言这韩氏不守妇道,在家里招惹野男人。
这时候的李自成在邮政局里已经干得风生水起,已经从邮差干成了高级邮差,月薪也给他提了一个档次,局长在收到李自成的孝敬之后,大声夸奖李自成这小子懂事,相信他侄子李过不久也能进邮政局混个差事干。
如此风风火火的上升势头,李自成自然不想因为韩氏和盖虎儿而出现任何纰漏。
他李自成是家中的幺儿,父亲李守忠老来得子,对他宠爱有加。而亲侄子李过也与他年纪相仿,两人关系密切。
对于韩氏那些不守妇道的传闻,李自成并非一无所知,但他顾及面子,更担心自己不能人道的秘密被泄露出去。
因此,只要事情没有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都会选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然而,李自成这头豺狼偶尔想要忍耐一次,却不料那盖虎儿得寸进尺,竟然妄想在他头上拉屎!
李自成能够升官, 在李自成有限的认知中,除了自己福星高照之外,也要得益于县衙中有盖虎儿这样得力有用的把兄弟。
如今,刑房书吏一职空缺,盖虎儿通过一些手段和贿赂,成功地坐上了这个位置。
那他李自成更是需要仰仗盖虎儿了,可是李自成想退让,却是慢慢退让不得了。
自从盖虎儿与韩氏开始偷情后,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这种偷偷摸摸的生活方式。
每当想要尽情享受却又不能得逞时,盖虎儿就会感到无比郁闷。
同时,他也开始觉得李自成这个结拜兄弟成了眼中钉肉中刺,因为李自成总是妨碍他们的好事。
因此,盖虎儿在衙门里耍了些手段,安排李自成前往邻近府县负责木质轨道的建设工作。
这样一来,李自成经常需要离家十天半个月,甚至有时一整个月都无法回家。
然而,盖虎儿显然过于自信,竟然没有意识到即使李自成被派到远方出差,他那些兄弟们仍然留在米脂县。
更糟糕的是,由于他的傲慢和偏见,一直未能看清李自成周围兄弟们的真实能力。
尽管如此,盖虎儿依然我行我素,大胆地从后门进入李家,并与水性杨花的韩氏私通。
两人如胶似漆,日夜欢愉,日子过得潇洒自在。
与此同时,李自成长期在外,自然有忠诚的兄弟主动承担起为李自成看家护院的责任。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李自成的亲侄子李过。
话说李过结婚可比李自成早多了,他可不像李自成那样有那么多花花肠子,随随便便就听了爷爷李守忠的话,娶了个平平无奇的婆姨就成家了。
要说李过这人吧,虽说对李自成找了个妓女当自己的婶娘这事挺看不顺眼的,更别提李自成那回回都气得爷爷跳脚的懒散行径,但对李自成这个小叔叔,那可是相当忠诚的。
不过呢,李过并不住在米脂县城,而是在李继迁寨住着,但他常常往米脂县城里跑,所以对他那位韩氏婶娘的性子,心里跟明镜似的。
有好几次啊,李过在县衙附近的茶馆里悠闲地坐着,都能瞅见韩氏婶娘还跟没嫁进李家门前一样,半掩着门,斜靠着门框,手握着一把瓜子,对着街上过往的行人痴痴地笑,那模样活脱脱就是个卖笑的姐儿。
李过每次瞧见这场景,都气得不行,可又拿自己家的婶娘没办法。
他也曾多次看到盖虎儿在李家门口偷偷摸摸,但侄子要去抓婶婶的奸情,他知道自己那个小叔父肯定不会感激他。
小叔父最要脸面,这件事情要是因为李过而传得沸沸扬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