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听到皇上说出关切他,开导他,安慰他的真诚话语,也不好再固执己见地说要回乡了,毕竟从洛阳回韶州也有两千六百里路啊。
张九龄接受了李隆基让他即刻任宰相的任命。他们两人在李隆基的八护卫陪同下,向紫薇城西北部的五殿走去。李隆基只是让御膳房炒了几道清淡的菜,也没有准备美酒,也没有找其他大臣作陪,只有他陪着张九龄吃这顿饭,他觉得此时迎接张九龄归来,就是应该用这样简朴而真诚的方式。
此次李隆基来到东都,把平时参加早朝的五品以上官员,和三省六部御史台大理寺,以及内侍省、殿中省、秘书省中的大小官员,多数一起带到了东都。这样的官员大规模迁徙,和以前李隆基赴东都时相同。
这次李隆基让几乎所有在长安宫城的后宫佳丽,妃嫔们都来到了东都。大部分皇子和未出嫁的公主,都随同李隆基来到了东都。
李亨本来不想往东都搬,因为忠王妃韦晓媚生的儿子才七个月,他怕这个还处于婴儿期的儿子在路上受颠簸之苦。李隆基让高力士通知李亨需要一起去东都,李亨也只好听从了李隆基的安排。
忠王府的人员,当时在整个浩浩荡荡的皇家车马队的中后部。车夫郝运莱驾驶的马车在前面,棕紫色的马车厢里坐着李亨和韦晓媚,韦晓媚亲自抱着她所生的这七个月大的儿子。后面一辆马车是高力士给忠王府临时安排的马车,是一位三十多岁马车夫驾驶着的。这马车里坐着李璘、李豫、小甜甜。再后面的一辆马车也很大,也是高力士临时给忠王府安排的,里面坐着秋菊、小洁、小淼等五名宫女。
我们五护卫和李璘的四护卫,以及忠王府二十多名卫兵,两名太监,都每人骑着一匹马,跟在这三驾马车后面。
我想这时候比十年前强多了,那时候在东西两都之间迁徙,很多宫女们要坐在车厢前的车板上,现在她们都能坐在车厢里面了。
到了东都后,忠王府的所有人,都住进了紫薇城西北部的“皇子公主生活城”里的忠王府。这个忠王府的布局,和长安城十六王宅里的忠王府的布局,是一样的。
这次迁徙,李隆基让他大哥宁王和五弟薛王,都来到了东都。李隆基没有让太子李瑛赴东都,他临走时为了安抚李瑛,把李瑛召到勤政务本楼,让李瑛负责处理长安城内的一些事务。这个工作相当于西京留守的工作,只是没有明确任命而已。李隆基还跟李瑛说,让荣王李琬协助他处理长安城的事务。李隆基当时话锋一转说:“李琬还要到陇右去巡查军事,可能无法协助你处理长安城内的一些事情。你是太子,又有杨思勖帮忙,朕不会担心你做不好的。”
李瑛当时听到这话心里美滋滋的,他忙向李隆基躬身行拱手礼:“儿臣一定不会辜负父皇的信任,您放心赴东都即可。宫中有杨思勖,还有一千多名禁军,长安城还有一些管理治安的金吾,还有外围守城的士兵,儿臣会给他们下达指示,让他们一起守护好长安城的。”
李隆基当时听到李瑛说这话后,没有表现出喜悦,也没有表现出严肃,他只是说:“嗯,长安城如果有什么突发事件,你要第一时间让轻骑兵送信到洛阳。”
李瑛当时低头行拱手礼:“儿臣遵命。”
以上就是李隆基在赴东都的前一天上午,在勤政务本楼二楼召见李瑛时,与李瑛谈话的情景。
时间到了二月初八傍晚,杨思勖派小太监程元振,到承恩殿向李瑛禀报了皇上和朝廷,以及后宫和皇室人员们的车马队,已经于正月二十六到达了东都。
李瑛当时和薛锈、颖王李璬在承恩殿一楼,坐在中堂东部的一张茶桌边喝茶。李瑛问小太监程元振:“我父皇十二天前就到达东都了,你怎么现在才来禀报消息啊。”
二十岁左右的程远振,身材中等,不胖不瘦,长了一副不算漂亮的甲字脸,他躬身行礼道:“回禀太子殿下,杨公公让奴才来向您禀报这件事,奴才就来向您禀报了,至于轻骑兵是何时向杨公公送信的,奴才是真不知道。”
“嗯,好吧。我父皇还有什么其他指示吗?”
“杨公公说,皇上在信中说为了太子的安全,请转告太子不要出皇城。”
“嗯,本太子知道了,你回去吧。”
“奴才告辞了。”程元振一边说着这话,一边躬身后退了几步,然后转身离开了承恩殿。
薛锈坐在小茶桌南面的西侧,李璬坐在小茶桌南面的东侧,他们刚才一边喝茶,一边听着李瑛和太监程元振说话,并没有插言。
李璬说:“二哥,咱们二十八个兄弟中,目前只有我和你,还有六哥李琬没有跟随父皇去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