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太监听到这儿,目芒忽然收缩了起来,一双眸子闪耀着喜悦的光芒,光芒一闪而过,便恢复了刚才的憨傻之色,微微一笑道:“可不是么,当年的太子,虽说不管事,但在成祖面前,说出的话儿,那可是比当今圣上好管用呢?更别说汉王、赵王了?”
海公公嘿嘿一笑,道:“谁说不是呢?”
中年太监目光飞快的瞥了一眼海公公,小心的道:“当今圣上体弱多病,偏偏不知修养,这般痴迷女色,这身子只怕是吃不消了?”
与中年太监说了一番话儿,海公公似乎也熟悉了几分,轻轻叹息了声道:“可不是么,皇帝如此不爱惜身子,夜夜如此,只怕是没几年了,太子远在南京,宫中的消息未必知道啊,反而是汉王、赵王,一直蠢蠢欲动,到时只怕——?“
中年太监略有深意的看了一眼海公公,叹了声,道:“南京乃陪都,地位不输京城,太子是国家储君,自当镇守南京,宫中消息全耐海公公一干人竭力坚持,太子多少才知晓一些,不至于以为所知啊?说起来还要多谢海公才是?”
海公公扭过头看了一眼中年太监,此人乃是朱瞻基的贴身太监,名叫陈芜,备受宠信,乃是太子自幼的心腹之人,所以他不敢轻视,呵呵一笑,道:“陈公公说笑了,奴才嘛,自是忠于皇家,乃是份内之事,太子是名正言顺的国之储君,咱家岂能不多帮忙啊?”
陈芜点了点头,道:“难得海公公如此忠心太子,如今太子远在南京,汉王、赵王不怀好意,一旦圣上稍有不测,乐安州靠近京城,汉王性情凶悍,作战勇猛,于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在武将中威信很高,振臂高呼,兵临城下怕是对太子不利啊?”
海公公细细的眼眸微微闪烁了一下,扫了一眼陈芜,不紧不慢的道:“你说得极是?只可惜咱家是一介太监,不能为太子殿下效力?”
陈芜微微一笑,随即正色道:“海公此言差言,太监便可不成就大事么,想当年唐玄宗时,太监高力士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深得玄宗宠信,终于累官至骠骑大将军,渤海郡公。唐室权臣如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虽有才宠,然皆厚结力士,故能位至将相。大臣称之为“翁”,皇帝亦呼之为“将军”而不名,被后人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便是我朝三保太监,因战功显赫,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改称郑和,并擢拔为内官监太监。奉成祖命,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人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回国,立下赫赫战功,声名远扬,我大明一朝满朝文武那个不是高看一眼!“
海涛素来以唐朝高力士为榜样,听陈芜这么一说,顿时心生羡慕。
陈芜见海涛神色看在眼里,不动声色的一笑,道:“海公公文韬武略,可不是高力士,三保太监么,比起他们不过是少了些机遇而已,如今,皇帝沉迷女色,外有赵王、汉王窥视皇位,太子远在南京,若海公能及时送消息给太子,他日太子荣登皇位,海公的从龙之功,还能少得了么,到时太子亲自赐姓,授予官爵,这些可是不世之功,是货真价实的功勋,世人那个不得高看公公一眼?“
“是啊,圣上如此不爱惜龙体,还能有几年好活呢,本等本是残缺之人,去哪里世人低看一眼,尤其是那些文人,更是对我等恨之入骨,何曾拿正眼瞧过我等,高力士,郑和被世人称赞,莫不是建立了不世功勋,他们可以,我海涛也一样行!“海涛眼里灼热,充满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陈芜见海涛依然心动,心中大喜,继续说道:“世人皆以我等乃残缺之人,不可成就大事,实乃世人不曾给我等机会,你别看那些文人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可是他能做出这么多大事来,若不是有科举,有皇帝信任,他们能做成么?“
海涛心中万分激动,忙不迭的点头道:“不错,不错,说得极是,若没有皇帝信任,他们几个能成就大事?”
陈芜道:“所以,这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如今天子地位岌岌不保的时候,只要我等抓住机会,力挽狂澜,帮助太子殿下,太子仁厚,一旦登基,必厚待你我,到那时满朝文武百官,那个不得高看你我一眼,成就高力士、郑和之声名,指日可待啊?”“对,对,不能错过这等机会?“海涛心中澎湃不已。
陈芜道:“眼下太子远在南京,京城消息难以知晓,海公大可给将消息一一送给太子,也好让太子做好准备,不至于日后圣上有何不测,太子一无所知?”
海涛点了点头,道:“陈公公言之有理!北京与南京一北一南,相隔何止千里,太子与南京监国,的确难以知晓,这样吧,你是太子的贴身大伴,传递消息便有你送往南京?也好让太子有所准备?“
陈芜大喜道:“卑职一定不负所托!”
海涛点了点头,伸手入怀,从怀中摸出一封信来,交给陈芜道:“这是圣上这些时日的所吃的丹药,你也一并送给太子吧?“
陈芜接过信笺,正要转身,门口急急忙忙的走进来一个太监,焦急的道:“海公公,皇上已经入了慈宁宫,催促卑职前来告知海公公,皇帝索要的丹药,快些送去?“
海公公与陈芜相视一望,各自叹了声。海公公点头道:“我知道了,这就去!“说完转身出了东暖阁,仿佛想起了什么,一拍脑门道:”我险些忘了,皇上命我传旨给汉王,继续进贡丹药,你,去将此事告诉门前的侍卫,让汉王尽快进贡丹药,这一次要三十粒!“
“是!”门口那太监应了声,急急忙忙的去了。
……………………
《禹贡》青州之域,又兖州之域。春秋为齐地,管仲曰:“北至於无棣。”
秦并天下,为齐郡。汉为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曹魏属乐陵国,晋石苞为乐陵公是也。隋开皇十七年,割沧州阳信县置棣州,大业二年废入沧州。武德四年又置棣州,六年又废。贞观十七年又置棣州,治厌次,领阳信、商河、厌次、蒲台四县。属河南道。垂拱四年,析蒲台、庆次两县置渤海县属棣州。五代因之,至永乐元年,因避朱棣名讳改棣州为乐安州,属济南府。
这里原本算不什么繁华之地,但自从于永乐十四年汉王朱高煦徙封乐安州(今山东惠民县)后,这个小小的乐安州便热闹了起来,呈现一片繁华之相。
朱高熙的汉王府位于乐安州最繁华的地带,自从十五年三月,朱棣因汉王所为不法,称其长史史程棕、纪善周巽等不能匡正,皆斥交趾为吏,严厉呵斥了汉王朱高熙,只可惜朱高煦仍然不收敛,在府中私募军士三千馀人,不隶籍兵部;纵容士兵在京师内外掠夺,并肢解无罪的人投江;此外杀死兵马指挥徐野驴,及僭用乘舆器物。朱棣听闻后,在返回南京时候质问蹇义。蹇义不敢对答,坚持称自己不知道。又问杨士奇,杨士奇对答:“汉王最初封国在云南,他不肯去任;之後改为青州,又坚持不行。现在朝廷将迁都北京,他却要留守南京。他的想法路人都能知道了。希望陛下尽早处理,使得其有定所,用父自之恩,能够留下永世之利。”朱棣听後默然。几天后,朱棣又得知朱高煦私造兵器,阴养死士,招纳亡命,及漆皮为船,教习水战等事,因而大怒,当面训话,将其衣冠夺走,挂在西华门内。皇太子朱高炽力求营救,才免去此事。至此朱高熙已经在乐安州整整八年了,这八年他毫无收敛,将自己的王府重新修建了一番,新建的汉王府阔别宫殿,占地八百余亩,竟占了大半个乐安街。让人惊讶。
整幢王府坐北朝南,处处殿阁楼台、金碧辉煌。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有承运门、承运殿、端礼殿、昭明殿等。庄严的正门点缀着乐亭、表柱、三桥、石狮等皇家建筑,令人感到肃杀之气。
府内布置十分精巧华丽,园林精致优美,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只是按照朝廷的对藩王的府邸多有规定,从王府的周长,到城墙的高度,从占地的面积,到王府的结构,都有着统一的标准,像汉王王府这样的气势巍然的府邸,府总亭台楼阁,人数不下千人,或多或少有僭越之嫌,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朱高熙的怒气。
此刻的汉王府的大堂里,汉王朱高熙正背负着双手踱来踱去,两道浓眉几乎拧成了一道疙瘩,仿佛有重大的心事难以解决一般。几位心腹都小心翼翼的端坐在一旁喝茶,不敢贸然说话,生怕一不小心说错了话儿,哪里开罪了这位性情暴躁的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