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政大殿内,灯火通明,气氛凝重。扶苏高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的群臣。“匈奴欲犯我边境,诸位爱卿有何良策?”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空旷的大殿内回响。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应以武力震慑匈奴;有人则支持主张先礼后兵。
一时间大臣也没个统一意见
这时,年轻的将领章邯站了出来,他身姿挺拔,眼神坚定:“陛下,臣有一计。我们可在边境加固防御工事,同时暗中集结精锐骑兵,若匈奴来犯,我们既能坚守城池,又能以骑兵突袭,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扶苏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章邯所言,甚合朕意。朕决定,一面派使者前往匈奴,争取和平解决;一面令蒙恬将军负责加固边境防御,暗中集结骑兵,以备不时之需。”
“陛下圣明!”群臣纷纷跪地领命。
散朝后,扶苏回到勤政殿,继续审阅关于边境防御的奏折。烛光摇曳,他的身影在墙壁上被拉得很长。不知过了多久,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靠在椅背上,思绪飘向远方。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一个小太监轻声说道:“陛下,国舅爷求见。”
“宣。”扶苏坐直身子,整理了一下衣冠。
项羽走进殿内,跪地行礼:“陛下,臣听闻匈奴欲犯境,愿率项氏子弟兵为陛下效力,保家卫国。”他的声音沉稳,眼神中透着忠诚。
扶苏看着他,心中一动。项氏一族在楚地根基深厚,若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对边境防御无疑是一大助力。“项爱卿忠心可鉴,朕准了。”他微笑着说道,“不过,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你先回去,静候朕的安排。”
“谢陛下!”项羽退下后,扶苏陷入了沉思。他深知,项氏一族此举虽有忠心,但也可能有自己的考量。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利用好这股力量,成为了他亟待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的日子里,咸阳城一片忙碌。使者带着国书前往匈奴,蒙恬在边境日夜操劳,加固防御工事,训练骑兵。项氏子弟兵也开始集结,准备随时奔赴战场。
而在朝堂之上,关于分封诸侯的争论再次掀起波澜。一些大臣认为,分封诸侯会削弱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的稳定;而另一些大臣则坚持当初的承诺,认为分封是安抚功臣的必要手段。
扶苏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群臣的争论。他知道,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大秦的未来。他的目光在群臣身上一一扫过,心中权衡着利弊。
“陛下,臣以为,分封诸侯之事,可缓不可急。”冯去疾站出来,打破了朝堂上的争论,“如今国家内忧外患,应先集中精力解决匈奴问题,待局势稳定后,再行分封之事,也可从长计议。”
扶苏听后,心中暗自点头。冯去疾所言,正合他意。他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右丞相所言极是。分封诸侯之事,暂且搁置。待匈奴问题解决后,朕自会与诸位爱卿商议。”
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群臣纷纷跪地领命。
夜晚,扶苏独自一人来到咸阳宫的城楼上。他望着远处的灯火,心中满是忧虑。匈奴的威胁、分封的难题、各方势力的平衡,每一件事都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但他知道,作为大秦的皇帝,他不能退缩,必须肩负起这天下的重任。
“陛下,夜深了,回宫歇息吧。”一个小太监小心翼翼地走上前,轻声说道。
扶苏回过头,看了看小太监,微微点头:“好,回宫。”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坚定。他知道,明天,又是新的挑战在等待着他。
几日后,出使匈奴的使者传回消息,匈奴单于态度强硬,毫无罢兵之意,朝堂气氛愈发紧张。扶苏紧急召集众臣,商讨应对之策。
“陛下,匈奴冥顽不灵,唯有一战!”大将军王贲再次请战,言辞激昂,他的胡须随着情绪微微颤动,眼神中满是渴望出征的坚毅。
“王将军所言虽有道理,但战争一旦开启,生灵涂炭,百姓又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御史大夫蒙毅忧心忡忡,眉头紧锁,拱手说道,“臣建议,可先派人截断匈奴的粮草补给线,削弱其战力,再寻机而动。”
朝堂之上,众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就在这时,一位谋士从人群中走出,此人正是陈平。他身姿挺拔,风度翩翩,不慌不忙地拱手道:“陛下,臣有一计。匈奴之所以屡屡进犯,无非是贪图我大秦的财物与土地。我们可佯装示弱,在边境摆出物资丰富却兵力薄弱的假象,引匈奴主力前来抢夺,然后以伏兵围而歼之。”
扶苏听闻,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陈卿之计,甚妙。但此计关键在于诱敌深入,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商议已定,扶苏即刻下令,命蒙恬依计行事。蒙恬领命后,火速奔赴边境,精心布置陷阱。他挑选精锐士兵埋伏在山谷两侧,又在边境城镇故意堆积大量物资,只等匈奴上钩。
与此同时,咸阳城内,项氏一族积极筹备出征事宜。项羽身披战甲,手持长枪,在练兵场上不断演练,他的身姿矫健,气势非凡,引得士兵们阵阵喝彩。虞姬在一旁静静观看,眼中满是关切与爱意。
“羽哥,此去边境,你一定要平安归来。”虞姬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担忧。
项羽转过头,看着虞姬,眼中满是温柔:“虞儿放心,我定会凯旋而归,回来就娶你。”
几日后,匈奴单于果然中计,亲率大军前来抢夺物资。当他们进入秦军的包围圈时,蒙恬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喊杀声震天。匈奴军队顿时陷入混乱,被秦军杀得节节败退。
“不好,我们中埋伏了!”匈奴单于惊慌失措,连忙下令撤退。但此时退路已被截断,他们陷入了绝境。
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匈奴军队损失惨重,单于被迫求和。蒙恬将消息传回咸阳,朝堂上下一片欢腾。
“陛下圣明,此战大获全胜,匈奴短时间内不敢再犯我边境!”大臣们纷纷跪地祝贺。
扶苏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都是诸位爱卿和将士们的功劳。此次胜利,来之不易,朕定当论功行赏。”
然而,就在众人欢庆之时,南方传来消息,百越之地发生叛乱,当地部落联合起来,企图脱离大秦的统治。
“百越叛乱,不可小觑。”扶苏神色凝重,“朕决定,派王贲将军率大军南下平叛。”
王贲领命出征,扶苏又开始着手处理国内事务。他深知,经过这一系列的动荡,大秦需要一段时间休养生息。于是,他下令减轻赋税,鼓励农桑,大力发展经济。
在朝堂之上,扶苏也开始着手整顿吏治。他选拔了一批清正廉洁、有才能的官员,替换那些贪污腐败、无能之辈。一时间,朝堂风气焕然一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秦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百姓们安居乐业,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咸阳城再次成为了繁华的中心。
而项羽和虞姬的婚礼也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举行。扶苏亲自担任证婚人,他看着这对新人,心中感慨万千。
“今日,朕见证你们结为夫妻,愿你们夫妻恩爱,白头偕老。”扶苏微笑着说道。
“谢陛下!”项羽和虞姬跪地谢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婚礼结束后,项羽找到扶苏,单膝跪地:“陛下,末将愿为大秦继续效力,恳请陛下给末将一个机会。”
扶苏看着他,眼中满是信任:“好,朕命你为骠骑将军,负责训练骑兵,日后若有战事,朕定当派你出征。”
“谢陛下!”项羽领命而去,心中充满了斗志。
扶苏望着项羽离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大秦能在这一片祥和中继续繁荣昌盛,永享太平。
项羽受命后,全身心投入骑兵训练。咸阳城外的校场上,每日都能听见他激昂的号令声。
他亲自挑选良驹,从各地招募擅长骑射的勇士,精心打磨这支骑兵队伍。
烈日下,他与士兵们一同挥汗如雨,耐心指导每一个骑射动作;月色中,他还在研究战术,制定训练计划,力求将这支骑兵打造成大秦的精锐之师。
随着骑兵训练渐入佳境,扶苏将目光投向了大秦的经济建设。他召集各地的商贾与农官,在咸阳宫议政殿共商发展大计。议政殿内,气氛热烈,众人各抒己见。
“陛下,如今商路畅通,然各地度量衡不一,交易多有不便。”一位老商贾恭敬地说道,眼中满是忧虑。
扶苏微微颔首,陷入沉思。此时,丞相冯去疾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当年始皇帝的统一度量衡势在必行,如此方能促进商业繁荣,便利百姓生活。”
“丞相所言极是。”扶苏当即拍板,“传朕旨意,颁行统一的度量衡标准继续执行,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行。”
诏令一下,各地纷纷响应。工匠们日夜赶工,制作标准的度量器具;官员们深入市井,监督推行。一时间,大秦境内的交易变得公平有序,商业活动愈发活跃。
与此同时,南方的王贲大军也传来捷报。经过数月苦战,他们成功平定百越叛乱。百越各部落纷纷归降,大秦的版图得以进一步拓展。
“陛下,百越已定,南方初安。”使者跪地呈上捷报,声音中带着几分激动。
“好!”扶苏龙颜大悦,“传朕旨意,厚赏王贲将军及全体将士。”
然而,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北方草原上,匈奴新单于即位,此人野心勃勃,对大秦边境虎视眈眈。边关急报如雪片般飞至咸阳宫,朝堂之上再次陷入紧张气氛。
“陛下,匈奴新单于蠢蠢欲动,臣以为当先发制人,主动出击。”蒙恬上前请战,目光坚定。
“不可。”扶苏摆了摆手,“我大秦刚经历诸多战事,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先加强边境防御,再观其动向。”
于是,蒙恬返回边境,加固长城防线,增设烽火台,日夜巡逻。同时,扶苏还派遣使者前往匈奴,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
在等待匈奴回复期间,扶苏在国内推行文化改革。他下令在各地兴办学校,传播儒家经典,培养人才。一时间,大秦境内书声琅琅,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不久,匈奴使者来到咸阳。朝堂之上,气氛剑拔弩张。匈奴使者态度傲慢,提出诸多无理要求。
“我单于说了,大秦需割让北方三郡,否则,战火难免。”匈奴使者仰着头,语气嚣张。
“荒谬!”扶苏怒目而视,“我大秦领土,一寸也不可让。回去告诉你们单于,若敢进犯,必让他有来无回!”
匈奴使者拂袖而去,一场大战似乎一触即发。
面对严峻形势,扶苏一面加紧备战,一面积极联络周边部落,孤立匈奴。他还下令让项羽的骑兵队伍加快训练进度,随时准备奔赴战场。
咸阳城内,百姓们纷纷响应号召,为军队筹备粮草、打造兵器。各行各业众志成城,共御外敌。
大战前夕,扶苏身着战甲,亲自来到校场检阅军队。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士兵,眼中满是信任与鼓励。
“将士们!”扶苏的声音响彻校场,“匈奴妄图侵犯我大秦,掠夺我百姓。今日,我们在此严阵以待,定要让他们知道,大秦的威严不可侵犯!”
“大秦必胜!大秦必胜!”士兵们齐声高呼,声音震耳欲聋,士气高涨到了极点。
此时,天边晚霞似火,映照着整支军队,仿若一幅壮丽的出征图。扶苏望着眼前的将士,心中充满信心。他坚信,只要大秦上下一心,定能战胜一切来犯之敌,守护好大秦的江山社稷 。
就在咸阳城全军枕戈待旦之际,一封加急密信悄然送入扶苏手中。这密信来自匈奴王庭的一位内线,信中透露匈奴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新单于虽野心勃勃,但不少部落长老因忌惮大秦实力,对贸然开战心怀抵触。得知这一消息,扶苏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这是一个可利用的契机,或许能兵不血刃化解危机。
第二日,扶苏召集朝堂上的谋士们商议对策。陈平率先献策:“陛下,我们可暗中联络那些反对开战的匈奴部落长老,许以重利,分化他们与单于的关系。同时,在边境展示我大秦雄厚的军事实力,让他们明白开战对匈奴百害而无一利。”
扶苏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陈卿所言有理,就依此计行事。”
于是,大秦派出了多支秘密使团,携带大量财宝,潜入匈奴境内,与那些反对战争的部落长老接触。与此同时,蒙恬在边境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精锐的秦军方阵整齐划一,骑兵往来如电,一时间黄沙漫天,喊杀声震天。这场演习不仅是对士兵的训练,更是一场对匈奴的威慑。
消息传到匈奴王庭,那些原本就对战争心存疑虑的部落长老们更加动摇。他们纷纷向单于进言,劝其慎重考虑开战之事。新单于虽心有不甘,但面对内部的反对声浪和大秦强大的军事威慑,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计划。
然而,就在局势看似朝着有利方向发展时,一个意外打破了平衡。匈奴单于的亲信中,有一人被利益蒙蔽双眼,暗中与大秦的敌国勾结,企图挑起战争,从中渔利。他在单于耳边不断煽风点火,诬陷那些主张和平的长老们通敌叛国。
单于盛怒之下,下令处死了数位德高望重的长老,这一举动引发了匈奴内部的动荡。原本反对战争的部落感到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开始与单于离心离德。而那位心怀不轨的亲信,却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妄图掌控匈奴大权。
边境上,局势再次变得紧张起来。匈奴军队频繁调动,摆出一副随时进攻的架势。蒙恬紧急向咸阳告急,朝堂上气氛凝重。
“陛下,匈奴此举来势汹汹,看来和平解决已无可能,臣请战!”蒙恬单膝跪地,语气坚决。
扶苏眉头紧锁,他深知此时开战,大秦虽有胜算,但也必将付出惨重代价。他目光扫过朝堂上的众臣,试图寻找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时,一直沉默的陈平站了出来:“陛下,臣有一计。如今匈奴内部混乱,我们不妨以扶持新单于为诱饵,让那些反对现任单于的势力为我们所用。同时,散布谣言,说大秦已与匈奴周边的其他部落结盟,对其形成包围之势。如此一来,或许能迫使现任单于放弃战争。”
扶苏眼前一亮:“陈爱卿所言极妙!就按此计行事。”
大秦迅速行动起来,一方面散布假消息,声称已与匈奴周边的乌桓、鲜卑等部落达成联盟,共同对抗匈奴;另一方面,秘密与匈奴内部反对势力取得联系,承诺支持他们推举新单于。
这一系列举措让匈奴王庭陷入了混乱。现任单于得知自己被孤立,内部又有反对势力蠢蠢欲动,顿时慌了神。他开始重新审视与大秦的关系,权衡利弊之下,终于决定派遣使者前往咸阳,请求议和。
朝堂之上,匈奴使者态度谦卑,向扶苏表达了求和的诚意。扶苏看着使者,心中感慨万千。这场危机终于在多方博弈后迎来了转机。
“回去告诉你们单于,只要匈奴不再进犯我大秦边境,朕可既往不咎。”扶苏的声音沉稳而威严。
使者连连称是,带着大秦的条件匆匆返回匈奴。
随着议和的达成,边境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百姓们欢呼雀跃,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和平。而扶苏深知,这只是暂时的安宁,大秦的未来依旧充满挑战。他决定借此机会,进一步加强国内建设,提升大秦的国力,为应对未来的危机做好准备 。
咸阳宫的夜,静谧而深沉,勤政殿内却灯火长明。烛火摇曳,将扶苏的身影在墙壁上拉得忽长忽短。这些日子,他被堆积如山的政务压得喘不过气来,内忧外患如两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他茶饭不思,每一道奏折都像是一道难以跨越的沟壑,睡觉也不得安稳,时常在半夜惊醒,冷汗浸湿了被褥。
芈萱站在寝宫,看着那一盘绿头牌,心中满是忧虑。一旁的太监小心翼翼地开口,声音低得如同蚊蝇:“陛下有一个月没有翻牌子了。”
芈萱秀眉微蹙,沉思片刻后,对太监说道:“去,让那些嫔妃每天晚上都洗漱干净,轮流送到寝宫来。”她的语气轻柔却不容置疑,透着皇后的威严。
接着,她又吩咐道:“通知下去,明天卯时,后宫开晨会。”
太监领命,匆匆退下,那急促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宫殿里回荡。
芈萱唤来御膳房的厨师,细细叮嘱:“明日准备些新鲜食材,要别出心裁,我要亲自给陛下送去。”厨师连连点头,恭敬退下。
第二日,卯时的钟声刚刚敲响,后宫已是灯火通明。芈萱端坐在皇后的宝座上,身姿端庄,仪态万千。她身着华丽的凤袍,上面绣着栩栩如生的凤凰,仿佛随时都会振翅高飞。她的面容姣好,却因担忧扶苏而略显憔悴,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关切。
她左右看了看,目光落在景鸾身上,微微点头,示意她主持今天的会议。
景鸾莲步轻移,走到众人面前,缓缓开口:“皇帝新登基以来,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在座的姐妹们,一定要使出浑身解数,讨取皇帝的欢心。”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黄莺出谷,却又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