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朝堂的稳定和民间舆论的平息,扶苏本以为大秦能在新政的轨道上稳步前行,可命运似乎总爱掀起波澜。
一日,边关加急军报如雪片般飞至咸阳宫。扶苏正在书房与几位谋士商议水利工程的推进细节,听闻军报,脸色瞬间变得凝重。他迅速展开军报,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北方匈奴集结重兵,意图进犯大秦边境,边疆守军告急,请求支援。
“匈奴竟敢在此时进犯!”扶苏一拳砸在案几上,眼中满是怒火。书房内的气氛瞬间凝固,谋士们面面相觑,神色紧张。
“殿下,匈奴来势汹汹,当务之急是调兵遣将,支援边疆。”一位谋士忧心忡忡地说道。
扶苏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他在书房内来回踱步,脑海中迅速盘算着应对之策。“传令下去,命蒙恬将军即刻率领十万精锐秦军,火速前往边疆抵御匈奴。同时,征调附近郡县的粮草,务必保证前线物资充足。”他的声音坚定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
然而,调兵遣将容易,筹集粮草却困难重重。由于新政推行不久,各地财政本就紧张,加上此前为安抚百姓,储备的粮草也所剩不多。负责粮草调配的官员愁眉苦脸地来到扶苏面前,哭诉着难处:“殿下,这粮草实在难以凑齐,再这样下去,前线将士恐怕要饿肚子了。”
扶苏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他深知,粮草是战争的命脉,若不能及时解决,前线战事必受影响。突然,他眼前一亮,想到了一个办法。“通知各地富商,朝廷愿以高价收购粮草,同时承诺战后给予他们一定的特权和奖励。”
消息传出,各地富商纷纷响应。他们看到了商机,也明白保家卫国的重要性,一时间,粮草源源不断地运往边疆。
与此同时,朝堂上却又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一些大臣联名上书,指责扶苏为了应对匈奴,打乱了新政的节奏,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殿下,您此举实在不妥。新政刚刚推行,根基未稳,此时大规模调兵筹粮,势必会让百姓再次陷入困苦,新政也将功亏一篑。”一位年迈的大臣,颤颤巍巍地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道。
扶苏看着眼前的大臣,心中五味杂陈。他扶起大臣,语重心长地说:“爱卿,我又何尝不知。但边疆战事紧急,若不及时抵御,百姓将遭受匈奴的烧杀抢掠,那才是真正的灾难。新政的目的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如今保家卫国,也是为了给新政创造稳定的环境。”
大臣们听了,虽仍有疑虑,但也不得不承认扶苏所言有理。
在扶苏的精心部署下,蒙恬率领秦军抵达边疆。战场上,黄沙漫天,喊杀声震天。蒙恬骑着一匹高大的战马,挥舞着长剑,冲锋在前。秦军将士们士气高昂,与匈奴展开了殊死搏斗。
经过数日激战,秦军终于击退了匈奴。捷报传回咸阳,全城欢呼。扶苏得知消息后,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然而,还没等他来得及庆祝胜利,国内又传来了新的危机。由于此前筹集粮草,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短缺,一些不法商人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百姓们怨声载道。
扶苏得知后,怒不可遏。“这些奸商,竟敢发国难财!传令下去,严查各地粮食市场,严惩囤积居奇者,同时开仓放粮,稳定物价。”
在扶苏的雷厉风行下,粮食市场逐渐恢复正常,百姓们的生活也重回正轨。
经过这一系列的波折,大秦虽历经风雨,但在扶苏的领导下,最终都化险为夷。而扶苏也在这些挑战中,变得更加成熟和睿智。他深知,治理国家就如同在惊涛骇浪中航行,唯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才能带领国家驶向繁荣的彼岸。
在咸阳宫那宏伟而庄重的大殿中,扶苏端坐在高高的王座之上,周身散发着与生俱来的王者之气。他面容冷峻,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毅与果敢,那是对大秦未来的无限期许。此时,殿内气氛凝重,大臣们垂手而立,静静地等待着他的指令。
“诸位,匈奴屡屡进犯我大秦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是我大秦的心腹大患。”扶苏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今我决定,派蒙恬、韩信、彭越、英布、项羽,率四路大军北上,务必寻得匈奴主力,一举将其击溃!”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交头接耳,既有对扶苏决策的赞许,也有对战争胜负的担忧。但扶苏的眼神坚定如铁,没有丝毫动摇。
蒙恬上前一步,单膝跪地,朗声道:“末将定不负殿下重托,必取匈奴首级,扬我大秦军威!”他身着厚重的黑色战甲,胸前的银色护心镜在烛光下闪烁着寒光,脸上的伤疤更增添了几分铁血将军的威严。
韩信、彭越、英布、项羽也纷纷出列,齐声领命。韩信一袭黑袍,腰间配着一把锋利的宝剑,眼神中透着睿智与冷静;彭越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身上散发着一股草莽英雄的豪迈之气;英布目光如隼,身形矫健,举手投足间尽显悍将风范;项羽则头戴紫金冠,身披黑色披风,那披风在他身后烈烈作响,宛如燃烧的黑色火焰,他的双眸中燃烧着炽热的战意,仿佛迫不及待地要奔赴战场,杀敌建功。
随着四路大军浩浩荡荡地北上,整个大秦都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士兵们的脚步声、战马的嘶鸣声交织在一起,如同一首激昂的战歌。一路上,军旗飘扬,尘土飞扬,所到之处,百姓们纷纷夹道相送,眼中满是对大秦军队的信任与期待。
经过长达一年的苦战,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鲜血染红了大地。最终,冒顿的头颅被呈放在扶苏的桌案前。那头颅双目圆睁,仿佛还带着不甘与恐惧。扶苏看着眼前的头颅,心中五味杂陈。这一年来,无数将士血洒疆场,为的就是这一刻的胜利。他缓缓站起身来,望着北方的天空,轻声说道:“将士们,你们的血没有白流,大秦的边境,终于可以安宁了。”
处理完战事,扶苏来到了巴卿的府邸。府邸外,绿树成荫,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光斑。管家早已在门口等候,看到扶苏到来,连忙上前恭敬地行礼:“殿下,巴先生已经把仆人清退,正在屋内等着您呢。”
扶苏稳步走进府邸,四周安静得有些异常。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一丝疑惑,巴卿此番举动,究竟所为何事?
当他来到巴卿面前时,巴卿正静静地坐在窗前,阳光洒在她的身上,勾勒出她曼妙的身姿。她身着一袭白色的长裙,裙角绣着淡雅的花纹,如同一朵盛开的白莲。她的面容清秀,眼神中透着一丝温柔与无奈。
“巴卿,我扶苏一直以来对您恭恭敬敬,”扶苏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压抑的情绪,“可您为何要陷害我,让父皇惩罚我去上郡?”
巴卿缓缓站起身来,走到扶苏面前,轻轻地叹了口气:“殿下,您有所不知,赵高和胡亥一直对您心怀不轨,妄图加害于您。让您远离咸阳这个政治漩涡,实则是我对您的一种保护啊。”
扶苏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上郡那个地方,远离咸阳,消息闭塞,我很可能会因为无法及时掌握朝中动态,而失去先机。”
巴卿看着扶苏,眼中满是坚定:“殿下,真正有野心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是王者。更何况,还有我在暗中帮助您。”
扶苏心中一暖,但仍有些不解:“您的作法,实在让我难以理解,如此自相矛盾,究竟是为什么?”
巴卿微微低下头,脸上泛起一丝红晕:“殿下,您还记得我们一起去仙山的经历吗?喝了鲛血之后,发生了什么,您可还记得?”
扶苏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那如梦如幻的场景,他迟疑了一下,说道:“我……我梦见和你……媾和,可那只是梦啊。”
巴卿抬起头,目光直视着扶苏的眼睛:“那不是梦,殿下,那是真实发生的事情。阴差阳错,命运将你我紧紧绑在了一起。”
扶苏闻言,心中猛地一震,他望着巴卿,眼中满是复杂的情绪。片刻之后,他缓缓伸出手,将巴卿轻轻抱起,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道:“巴卿,你放心,我一定会对你负责的。”
然而,第二天清晨,当扶苏醒来时,身旁的巴卿早已不见踪影。他心中一惊,连忙起身寻找,却只在桌上发现了一封信。信上写道:“殿下,我很珍惜与您在一起的缘分。我相信,您一定会是一位好君王,大秦在您的统治下,必将繁荣昌盛,万年不朽。原谅我的不辞而别,这是我认为最好的结局。”
扶苏紧紧握着那封信,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他望着窗外的天空,心中默默发誓,一定要成为一个让巴卿骄傲的君王。
许多年过去了,长生不老的扶苏站在咸阳宫的城墙上,微风轻轻拂过他的发丝。他的面容依旧年轻英俊,眼神中却多了几分岁月的沧桑。赢承乾站在他的身旁,恭敬地等待着他的吩咐。
“承乾,我要出去寻找我的心上人,”扶苏的声音平静而坚定,“你一定要善待大秦的臣民,这是我对你的嘱托。”
赢承乾微微点头,眼中满是敬重:“父皇放心,我定当竭尽全力。”
扶苏转身,将两本着作递给赢承乾:“这两本书,是我多年来对大秦未来的思考。大秦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就看大秦的臣民如何选择了。”
赢承乾接过着作,只见上面写着:《君主立宪制》《共产主义的实现》。他望着扶苏离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
咸阳城的阳光依旧灿烂,大秦的故事,也将在这充满希望与未知的道路上,继续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