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天上人间梦里(四)
不上早朝,官员都是天亮后,才到各司当值的。
但有的官员消息灵通,知道了裴行俭、刘仁轨五人昨天到东宫拜见,随后又去了上阳宫,知道有大事发生。
陆陆续续从天津桥进了东城与皇城,在洛阳的各司机构,中书门下主要部门是在皇城,尚书以及大理寺的各个部门是在东城。造成这个结果,也是洛阳皇宫规模稍小的缘故。
但太监立即到各司将各位宰相,以及重臣喊到上阳宫议事。
大事发生了!
到了快中午时,终于一道轰动的诏书下达,皇帝陛下禅让皇位于皇太子。其实这份诏书还有许多推敲之处的,比如皇帝与太上皇权利的分配,说得很模糊,一个称朕,一个称予,一个是诏书,一个是制书与敕书。三品以上官员太上皇除授,大刑狱太上皇处理。是不是诏书比制书管用?或者太上皇与皇帝对四品官员以下除授与皇帝产生了纠纷怎么办?或者大政太上皇与皇帝产生纠纷怎么办?
可是没有人注意其中的区别,只知道皇太子马上就要变成皇帝了。
“谢过父皇母后,”李威接过诏书,站了起来说道。
比他想像的还要满意,诏书破例地让他到武成殿受朝,而不是在东宫。不知道是父亲还是母亲反悔,或者洛阳的东宫,不象长安的东宫,有些小,没有象样的大殿举办上朝事宜,才有的这个结果。
反正该有的,父母都给了。
又说道:“拿五百匹绢与一百金给刘内侍。”
这是打赏宣旨的太监。
既然上位,该低调还要低调,该高调时还要高调的。做了皇帝,也不能立即狂妄。
“陛下,不敢当啊。”
“这是予的大喜,刘内侍收下。”
“喏,”刘内侍喜滋滋地收下来。
但不是立即做皇帝的,还有许多礼制,太上皇要举行禅让礼,新皇帝要举行加冕即位礼。好在李世民已做过一次,有例可鉴。消息传出去,万民欢庆。百姓最关心的,这个朝廷动荡了好久,太子做了皇帝,应当消停了吧?
以至疏忽了另一件事,一道诏书悄悄下发,裴炎主审明崇俨图谋不诡,谋害皇太子案。
诏书上只有这几个字,有的不大好说的,替李威解释了一下,确实有人在谋害皇太子,其他的不用说了。也不大好说,这件案子翻开去,会引起喧然大哗,不但武则天会拖到深水中,连太上皇都会拖到深水中。皇太子可是你的儿子,为什么任用的大臣,或者皇子,一次谋害,两次谋害,三次谋害?那不是许敬宗、贺兰敏之、李贤与明崇俨的错误,而是皇帝的错误。最简单的一个道理,没有你太上皇撑腰,皇太子年已壮,得民心,有功劳,这些人那来的胆子?
若有人再推动一下,朝堂会立即分裂,产生的走向,武则天都无法预料,最可怕的是李威很得将士之心。这也是武则天与李治迅速作出妥协的原因。
很低调地将这个案件迅速审理,证据基本搜集出来,裴炎只是一个走过场,当然,还有头痛的地方,如何遮掩,这很不符合他的“君子之风”。想到这样里,心里将刘仁轨恨得一个大疙瘩。
最后还是用了武则天的借口,明崇俨图谋不诡,相关人员全部流放崖州,却暗中吩咐侍卫,在半路将这一干人击杀。毕竟禅让与加冕大礼将要召开,不好让血腥的一幕在洛阳上演。
最后含羞地来到上阳宫,将事情禀报。
“裴卿,你坐得很好,”武则天说道,想了想又道:“不必过长江,过淮河立即击杀。”
怕夜长梦多的,明崇俨一杀,这个隐患自除。
“喏!”裴炎更加羞愤,这些事做得很不光明磊落,简直是在往自己羽毛上泼墨汁,可不得不做。
一场有可能掀起巨大风浪的大案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处理了。真相又成为历史的一个谜团。
……
六月初六,黄道吉日。
皇太子加冕!
武则天向李首成问道:“洛阳城中百姓现在如何?”
李首成低声说道:“皇太后,此时千家万户皆张灯结彩,欢声雷动。”
很不是滋味,皇太子在民间影响力太大。然后用眼睛看着武则天,武则天表情很平静,说道:“本宫知道了。”
冗长的礼节,进行了很久。到了中午时分,才结束。
坐在武成殿中,看着文武群臣,又看了看父母,李威说道:“父皇,母后,儿臣不孝……”
李治与武则天皆没有吭声。
那怕李威此时伏下大哭,也不会认为他孝顺的。
李威又说道:“但今天儿臣有些事务要宣布一下,请父皇母后先不要离开,若是儿臣说错了,还请指正。”
说完伏下。
既然今天起就登基,就要做出皇帝的表率。但这需要父母同意,否则前面一登基,后面就宣政,一些卫道夫也会认为自己心性凉薄,过于急吼吼的。
李治还是不作声,武则天拽了一下李治的衣袖说道:“陛下,还是听一听,弘儿经验欠缺,为了帝国将来着想,也要陛下指正。”
“准了你。”
“谢谢父皇,”说完了,跟在李治身后,走向正殿,有意挪了挪,挪到武则天身旁说道:“儿臣也谢谢母后,在青海说的话,儿臣铭记于心。”
“你少来,这几年本宫吃了你不少的苦。”武则天在他身上击了一下。
不知是哭是笑,这个儿子一会儿软,一会儿硬,一会儿哄得自己很开心,一会儿小阴刀子刮得嗖嗖的响。不知道他心里面想什么。但这一句表态,还是让武则天有些满意的。
三人来到正殿,所有大臣伏下,说道:“参见太上皇、太后、陛下。”
实际上还是很乱的,名义上只有一个陛下,实际上是三个陛下。
“诸卿平身,”李威说道,在上位者时久,并没有怯场,然后将父母牵到上首,自己才坐下来。
“各位爱卿,大礼结束,国务要紧,有一些我要说一下,也想听听太上皇太后与诸卿的意见。”不能称朕,称予又不习惯,干脆自称我。
终于看到皇太子戴上龙冠,穿上龙袍,刘仁轨立即伏下说道:“请陛下明示。”
“我在青海,曾经与一些将领说过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没有一个动力,上阵杀敌就不会勇敢。没有一个动力,就不会自我反思学习进步。所以各个士子拼命学习,也是想一朝得中高榜,为国效力。是人活着,总有一个动力的。国家也是如此。”
没有想到新皇帝登位后,说是第一句是这样,有些愕然。
李威继续说道:“因此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想听各位意见。”
李义琰立即说道:“请陛下指示。”
看到殿下第一次当着所有官员面前,在这种场合侃侃而谈,心中很高兴的。这才是英主的样子。
“就是以后,朝廷每隔五年,制订一个计划,这五年内我们大唐会做一些事,要给百姓带来什么,要给国家做出什么。然后第二个五年,国家又会做出什么。这叫五年计划。另外当年会完成什么任务。这叫一年一个小计划。政务才不会累重,国家才有一个发展方向。”
这个主意也不算高明,换在后世,一个高中生都知道的,往往也是政府忽修百姓的。但大多数国家皆有,不管忽不忽悠百姓,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对国家确实有一些利处。
可是在这时代,诸人还是第一次听说。
一个个再次愕然,然后嗡嗡地议论,有的人聪明,立即想到其中的好处,不由地说:“好。”
李威还得要尊重一下父母的意见,扭过头说道:“父皇,母后,儿臣最佩服的就是你们,创业难,守成更难。特别这十几年,国家灾害不断,然而国家还在发展,是父皇母后的功劳,举之不易。儿臣青涩,这一个主意是对是错,还请父皇母后指正。”
休说武则天,就是李治回昧了一下,也想到了种种好处,心中五味杂陈,过了好一会儿说道:“好。”
诸臣没有反对,李威继续说道:“这件事不用着急,各卿与诸相,请商议妥当后,再制订出来,作为我们大唐的动力。我再说一件事,昔日汉高祖才能不显,之所以能得天下,无他,用人耳。他曾经下诏说过一句话,贤人已与我共平已久,而不与我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今天我还是他的那一句话,若有贤者从国,我当劝为之驾,恭身亲迎,遣诣圣门。魏相公也说过,今天我们大唐唯才举于宦门或者世家当中,寒门不得进。我思之良久,言之有理啊。选才过偏。刘相公,请替我草拟一旨,天下能人才士,有一技之长者,请主动毛遂自荐,或者各州太守,各县明公,推于朝廷。我当下驾亲迎用之。”
“喏!”刘仁轨大喜。
这可不是事前商议好的,陛下啊,这才是陛下,立即给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武则天低声向李治问道:“陛下,你看如何?”
李治也低声答道:“这个孽子,继承帝位,倒是不二人选。”
俩人说完,吃吃笑了一下。不管怎么说,对这个儿子今天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
但这才是一个开始,今天注定将成为大唐铭载史册最重要的一天,更多的惊喜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