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东普鲁士的战后归属问题,盟军一方早有定论。
早在一九四三年三月份,也就是在德黑兰会议召开之前,盟军一方便已经就战后东普鲁士的归属问题做了初次讨论,正是在那次的讨论中,联盟提出了战后将东普鲁士划归苏联的要求。
siluke.
而在德黑兰会议召开期间,三国首脑最终确定将会在战后把东普鲁士彻底从德国分割出去,但就其最终归属的问题,却没有达成统一意见。
直到去年的十月份,东普鲁士的归属问题才最终有了定论,丘吉尔做出了让步,接受了战后东普鲁士划归苏联的要求,随后,苏军开始执行“贡宾嫩行动”,对东普鲁士展开全面进攻。
也正是因为东普鲁士将会在战后彻底划归苏联,从去年十月份开始,英国空军先后对柯尼斯堡展开了两次大规模轰炸,实际上,在苏军抵达柯尼斯堡之前,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已经被摧毁了。
..................
柯尼斯堡城堡入口处的威廉皇家广场,一辆军用吉普车在四辆军用卡车的随行下,缓缓驶入布满了碎砖乱瓦的广场,倒霉的是,吉普车的车轮陷入了泥泞里,开不出来了。
穿着一身军装的维克托从吉普车里钻出来,接过一名士兵递过来的雨伞,撑在头顶,迈步朝着城堡的方向走去。
围攻柯尼斯堡的战役昨天才宣告结束,尽管天空还下着雨,但城市中蒸腾的硝烟却依旧没有散去,或浓或淡的烟柱点缀着这个已经成为废墟的城市,彰显着那一份难以掩饰的苍凉。
不远处的柯尼斯堡城堡已经被战火摧残成了一片残垣断壁,尖顶的四方城楼被炸塌了半边,而在依旧耸立的另半边城楼上,飘扬着一面红旗。
广场上倒毙的一些德军士兵的尸体,还没有来得及清理,从年龄上就能看得出来,这些士兵并不是正式的德国国防军,而是所谓的“人民冲锋队”成员,这些被临时征招起来的炮灰们,要嘛是未成年的孩子,要嘛是垂垂老矣的老人,不过,他们手里的武器同样的致命,当然,苏军的武器对他们来说,也是同样的致命。
听着细雨打在伞蓬上所发出的“噼啪”声,维克托面无表情的绕过广场上一个硕大的碎石堆,径直朝着前方的城堡废墟走去,在他身后,是一队荷枪实弹的政治保卫局警卫。
穿过残破的广场,维克托走到了看上去摇摇欲坠的城堡门前。
此时,这处城堡的入口处,正有十几米苏军士兵聚拢在那里,一名随军记者正在给他们拍照,看到维克托带着一行人走过来,这伙苏军士兵匆匆的拍了两张照,便一窝蜂地离开了城堡。
迈步走上城堡前的台阶,维克托走进了城堡的正门。
城堡内同样也是一片狼藉,灰尘几乎覆盖了一切,地面上密布了杂乱的脚印,除此之外,地上还有一些摔碎的珐琅器碎片以及碎玻璃之类的东西。
维克托没有理会这些,他找到楼梯所在的位置,而后,顺着中间坍塌了半边的楼梯,小心翼翼的上了楼,进了二楼正对着楼梯口的一个房间。
这个房间应该算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了,至少墙壁是完整的,只不过房间内的三扇窗户已经完全破碎了,右手边的那道墙壁上,不仅布满了弹孔,而且还有大量溅射的血迹。在墙角的位置,则倒卧着两具尸体,这应该是一个机枪小组,因为在两具尸体的旁边,还有一挺机枪被遗弃在那儿。
维克托没有理会那两具尸体,他径直走到窗户边上,隔着断裂了半扇的窗户朝外面观望。
城堡外,触目可及的地方全都是废墟般的残垣断壁,在布满瓦砾的街道上,穿行着身穿雨披的苏军士兵以及脚步踉跄的平民。
维克托知道,目前驻防在柯尼斯堡的部队是布尔马科夫少将所指挥的近卫第31步兵师,该师在强渡涅曼河的过程中表现出色,但损失也比较大,因此,在柯尼斯堡战役结束之后,他们便奉命进入了休整期。
考虑到维克托在东普鲁士的工作必须要有正规的驻军做辅助,因此,该师便临时脱离了近卫第11集团军的作战序列,划归由军事管理委员会指挥。
就目前来说,近卫第31步兵师在柯尼斯堡已经进入了休整状态,为了保证编制的完整性,按照方面军司令员华西列夫斯基同志的命令,第43、第50以及近卫第11集团军中一些损失比较大的部队,都被临时整合到了该步兵师内,因而,如果仅从部队规模上看,这个步兵师不仅不缺编,人数还肿胀了许多。
现在,近卫第31步兵师担负着一项任务,他们正在与内务人民委员部的相关部门配合,从柯尼斯堡幸存的市民中挑选青壮劳动力,并将他们输送到联盟——经过数年的战争,联盟在人口上的损失极其惨重,而战后的经济恢复工作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从德国俘虏人口就成了一项必须执行的政策。
在苏军挺进柏林的过程中,这项工作一直是由马林科夫同志所领导的“特别委员会”与内务人民委员部联合执行的,而在一些新占领区内,驻军也会承担一定的工作。
除了搜捕劳动力之外,近卫第31步兵师还承担着一项任务,那就是将非青壮劳动力的老弱病残,从以柯尼斯堡为中心的东普鲁士地区驱赶出去,将他们赶到波兰境内。当然,波兰肯定也不会允许这些老弱病残的德意志人留在境内,他们一旦进入波兰境内,就会立刻被波兰人民军接手,转而驱赶到德国境内去。
在相关命令的签署过程中,自然也有维克托的份,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净化东普鲁士地区的民族成分,要想将这一地区苏联化,至少需要改变当前东普鲁士地区的民族构成,原本几乎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德意志人,必须尽可能多的从该地区迁移出去,转而用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波兰人以及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的民族人口,来填充缺失的那部分人口,从现实意义上讲,这是将东普鲁士地区迅速“苏联化”的最直接、最有效办法。
当然,就当下而言,包括柯尼斯堡在内的东普鲁士地区,正当壮年的德意志男子数量稀少,那些壮年的劳动力早就被德国人自己征走了,否则的话,那个所谓的“人民冲锋队”中,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老人和孩子了。
除此之外,受战争的影响,当地的德意志人绝大部分都沦为了难民,他们在苏军包围柯尼斯堡之前,便已经逃离了这个地区,因而,作为东普鲁士的首府,柯尼斯堡在苏军进入之后,城市的剩余人口也不过数万人,而在此之前,这是个人口数十万的大城。
战争摧毁了一切,这里所谓的“一切”,不仅仅是城市和建筑,还包括了秩序和伦理道德。
几年前,当陷入狂热的德国人在希特勒的号召下,举着消灭堕落的斯拉夫人的旗帜,向苏联展开全面进攻的时候,他们恐怕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会面临被斯拉夫人消灭的危机。
作为报复的一个选项,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在夺取了柯尼斯堡之后,负责军事纪律的军事委员会并没有严格约束士兵们的行为,其后果便是城市内的秩序彻底丧失,从而又导致了城市平民更大规模的逃离行动。
当然,相比起德国人,联盟至少没有在这里组织有秩序的屠杀行动,驻军甚至放开了通往皮劳方向的通道,允许想要离开柯尼斯堡的德意志人去投靠聚守在皮劳的德军——尽管皮劳的德军也已经被苏军包围,在军事上,他们也坚持不了多久了。
在残破的窗户前站了一会儿,维克托转过身,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瓦连卡,说道:“把地图拿来。”
瓦连卡急忙上前,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份地图,又在维克托的面前将它摊开。
这是一份由方面军司令部提供的最新的柯尼斯堡市区地图,从地图上看,整个柯尼斯堡城区几乎已经被彻底摧毁了,尤其是市内的西南区和西区,在过去几天的时间里,苏军的航空兵在这两个区域投掷了将近一千七百吨炸弹,两个区域内的建筑几乎都被荡平了。
维克托在地图上找到了一个画着红圈的地方,那是方面军司令部为他推荐的军事管理委员会总部驻地,那是阿尔贝蒂娜大学的主楼,一栋三层的建筑。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除了这栋三层建筑之外,柯尼斯堡市区内所有幸存下来的建筑,凡是能够体现出日耳曼风格的,都将被逐一炸毁,彻底从市区内抹去,由军事管理委员会所负责的战后重建机构,将会在柯尼斯堡市区内,修建全新的,带有明确苏联风格的建筑,这也是苏联化工作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