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完一事还有一事。在刘病已看来,这第二件事绝不亚于以上那件。这次刘病已心烦的是自己的名字,实在配不上皇帝这个身份
。于是他就想:要不要改个名呢?
刘病已这个名字,也不知是谁给他起的。很明显,这个名字跟刘病已小时候爱生病的经历有关。或许是为图个吉利,就起了“病已”这个名字。病,就是生病;已,就是停止。病已,就是希望停止生病的意思了…
名字是吉利了,但还不够。名字如衣服,不但讲究合身,还要讲究审美。刘病已这个名字不符合皇帝的身份地位,叫起来也不好听,也无美感。所以必须换!
其次,古人取名,还涉及到一个避讳问题。所谓避讳,就是对尊长的名字,笔下不能乱写,口中不能乱说。否则哼哼…文字狱就这样诞生了!
一般情况下,避讳有以下四种方法:改字、空格、缺笔、改音。刘病已名字中,“病”字使用率那是相当高的。人的一生当中,你可以不谈兴邦治国;但不谈生老病死绝不可能!病字使用率高,就造成不懂避讳的人犯错概率就高。还是改吧,改了对别人好,更是为自己好。就这么办了!
5月,刘病已下诏正式向天下宣布:改名刘询!
5月,刘询下诏:二千石官员勿用‘分破法律,出入人罪’之吏。又下诏毋收今年租赋。
内治刚整完,外攘又来了。自匈奴被汉武帝击退到遥远的漠北后,那些曾经是匈奴卫星国的西域诸国,也纷纷被汉朝拿捏住。如车师国,汉朝在车师驻军,开垦荒地,储存粮食,直接对匈奴构成威胁!匈奴一帮重臣都认为“车师国被汉朝控制,占有天时地利,必会对匈奴造成伤害。所以必须尽快夺回车师国”
虚闾权渠单于于是不断出兵,攻打车师国。去年更派左右奥鞬王、左大将带了重兵前来攻打。为汉朝驻守车师国的将领叫郑吉,手下只有1500兵士。从渠犁紧急调来7千屯田士兵。然而也经不起匈奴这样反反复复的攻打啊!撑了这几年,终于撑不下去了。郑吉只好上书,向中央紧急呼救…
刘询一接到求救信,二话没说,直接找来一个人:赵充国!
班固说:秦汉以来,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原因很简单。关西之地,临近西北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向来以骠悍著称。如匈奴和羌族,你不惹他,他们也常来搞你。大冬天的,他们没地方去,就集体骑马到边境开抢。本来汉人居住大西北,长年被风沙吹来刮去,种出点东西来就不容易,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你抢?于是久而久之,大西北一带的汉人亦养成好斗风俗。他们长期备战,骑兵练射,翻身跳马,百里穿杨,那是家常便饭!环境造就人,赵充国打小就有英雄主义情结,自学兵法,沉勇有大略,立志成大后要当大将军。
后来,赵充国以良家子身份,被选拔到羽林军当骑兵。那是汉武大帝的时代。渴望当大将军的赵充国,真是碰上了好时代。赵充国能打敢打,威名赫赫。还熟悉西北少数民族情况,所以找他谈这事,绝对靠谱。
刘病已、赵充国就匈奴侵犯车师国之事广泛交流了意见。赵充国意见坚决:打!怎么打?赵充国是这样认为的:匈奴早已衰落,这次他们是倾举国之力来打车师国。那么很好!就像当年的漠北大决战一样,我们也来个车师大决战!从此可一劳永逸的解决匈奴在西域的势力!
然而,就在刘病已和赵充国讨论得很热烈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跑过来要掺和。这也是一个牛人,但不是牛将而是牛相:魏相!
魏相给刘病已上书,发表了他的意见。很长,但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反对大规模出兵!
反对理由如下:1最近匈奴不但不敢来骚扰汉朝边境,还将以前抢去的老百姓一一遣送回国
。那可是善举啊。2匈奴争夺车师国,那关我们汉朝什么事?把我们在车师国的驻军召回来也就是了。3汉朝的老百姓,特别是边民,都还很穷,经不起折腾。征战是最烧钱的,烧钱又是老百姓最难受的一件事。把报复匈奴的小快感建立在汉朝广大穷苦老百姓的身上,不值。
老实说,魏相以上那番道理其实是很牵强的。魏相说匈奴最近不敢骚扰汉边,改去骚扰车师国的汉军,那就不是骚扰吗?退一步来说,最近不骚扰汉边,以前骚扰的就不算了吗?还有以后呢?他们就不想来骚扰了吗?这是其一。其二:世上没有不烧钱的战争。有时候在仁者看来,以战止战,是和平事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赵充国的意见也没什么不对的…
然而我们值得肯定的是:魏相的出发点是好的!
汉朝自文景之治后,我们已好多年没看到长安街头上,汉朝老百姓互相攀比,说谁家的马好的幸福情景了。是谁打破了汉朝人这祥和幸福的日子?当然是汉武帝刘彻!刘彻是汉朝最能烧钱的皇帝了。因他能烧敢花,所以弄得天下民不聊生,盗贼四起造反。然而,刘彻烧钱也算是烧出了丰功伟绩:打怕匈奴、征服四夷、开通西域,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
但战争的破坏力和伤害度,实在太厉害了。幸好刘彻晚年一悟成佛,下了罪已诏。从此,处于经济崩溃边缘的汉朝,犹如在战场上伤痕累累的赵充国,慢慢恢复着元气和活力…
应该说:在恢复汉朝经济,建立廉政政府的过程中,刘弗陵、刘询的表现是很优秀的。特别是刘询,上台以来,轻徭役,薄岁赋,还经常变着花样的大赦天下。汉朝老百姓也发现:文景之治时的美好日子,好像又回来了。感谢刘弗陵、感谢刘询、感谢霍光、魏相。没他们,就没有汉朝昭宣中兴的美好局面…
于是魏相的美好建议,征服了刘询。刘询最终决定放弃车师国。只派了常惠率张掖、酒泉两郡的骑兵去解救郑吉,把郑吉的屯垦兵团护送回渠犁。又立了在焉耆国的原车师国太子军宿为车师王,让他带着车师国的百姓一起搬到渠犁,车师国的土地就让匈奴人占去吧。同时封郑吉为卫司马,以后你的任务只要保证鄯善国以西的丝绸之路南道畅通就可以了。
本年,刘询给少府萧望之换了一个新工作岗位:左冯翊。没想到刘询又郁闷了。因萧望之又给他发牢骚了。
在刘询看来,让萧望之去当左冯翊,那是抬举他,不是要踩他。少府,又称宫廷后勤部长,岗位似很风光,却很没前途。说得不好听,呆在那位子上久了,可能就成一片大绿叶,只能去衬托别人的大红花。所以刘询认为:是骡子是马,得拉出去溜溜才行。你萧望之长期泡在皇帝身边,怎么行呢?
习惯发牢骚的萧望之,似总读不懂汉宣帝刘询的心思。其实萧望之不是不懂,而是怕。怕什么?他怕的是地方麻烦事多,下有刁民,皇帝又在上面盯得紧紧的,压力大,不好混呀。少府可不一样,皇室就这么一个后勤部长,压力小。工作嘛,每天屁股一坐,指挥一帮跑腿的人,出了天大的事故,也不会有人捅到宫外去,多爽!
于是,萧望之马上给刘询递了条子,准备请长期病假…
所谓病假,那是官场套话。说得不好听,就是消极怠工。萧望之为啥要怠工?刘询想了想,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萧望之想多了。看来必须给他鼓鼓气了。刘询把萧望之的条子压下,派金安上去探望萧望之。果然不久,萧望之整装束发,就上班去了!
萧望之的态度之所以转变如此之快,是金安上给萧望之传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叫你当左冯翊,不是要看你出错、找你麻烦,而是让你挂职煅炼,搞点政绩,以备将来提拔”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再听不明白,那就自动打包回家吧
!果然,萧望之一听此话,犹如枯木逢春,满腹牢骚随风飘逝。他那颗脆弱而敏感的心,仿佛吃了神定丸,气顺神爽,舒服极了…
在霍光时代,张敞就已崭露头角。让他初显身手的人,正是那个当了27天皇帝的刘贺。曾记否:当初刘贺吊儿郎当,好好的长安城,被他当成了游乐园,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于是张敞看不过去,上了一道谏书,劝刘贺不要老大不小地玩,该做点于世于已有利的事…
那时,对刘贺来说,不要说奏书,就是天要打他劈他轰他,也照玩不误。所以张敞的奏书,就这样打了水漂。然而张敞的上书对另一个人来说,却是很有必要的。
那个人,当然就是霍光!霍光想废刘贺,苦无帮手,张敞的上奏,帮了他一个大忙。张敞上奏,刘贺不听,霍光就有话说了。既你不听劝,整天就知道玩,不理政事,那就让你混蛋!
果然,刘贺很快被废。刘贺一废,张敞名声大震。他因敢于说话,深受霍光喜爱,不久就升官,当了豫州刺史。可不久,张敞就想哭了!
张敞为啥想哭?是因有人要修理他。而修理他的人,正是一手提拔他的霍光。霍光之所以要修理张敞,是因他发现张敞这人不是很听话,经常变得花样来顶撞自己,于是决定送张敞一双小鞋,把他打发到函谷关守关,让他吹够西北风!
打这以后,张敞就变成了一个大忙人。忙什么呢?先是忙着反思。不久,霍光逝世,亲政后的刘询就把张敞从函谷关召回。同时给张敞开出一个条件:我给你升官,你得替我办件大事!
刘询的条件是这样的:我给个当个山阳郡太守,你帮我搞定那里的盗贼,然后顺便帮我监视一个人!你猜那个人是谁?竟是刘贺!
刘贺被废后,他的昌邑国就被汉朝中央直辖,成为了山阳郡。而在那里划出了一块小地盘,让刘贺定居。
从理论上说,刘贺对刘询不会构成什么威胁。首先,刘贺一个纨绔子弟,胸无大志,能干啥事?其次,当年跟随他蹭吃蹭喝蹭官的那帮人,全都被霍光腰斩了,起哄的人和跑腿的人都没几个,刘贺自己能做成什么事?
但刘询还是很不放心,决定派张敞去山阳郡长期蹲守,监视刘贺。于是,忙完反思,张敞接着就是忙做卧底。
看过《无间道》的人都知道,那个卧底工作,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刘贺家奴多少,今天去哪买菜,买了什么菜,明天去哪里逛街,为什么要逛街,诸如此类,张敞都必须派人跟踪,全天候的监视。这还不够。张敞还得寻找借口,亲自登门拜访,聊聊天,谈谈天气,试探刘贺心情有啥不满,有啥变化…
忙活多年,张敞认为:他的卧底生涯,应该结束了!张敞之所以有如此想法,是因经他长期观察,认定刘贺已不能再给刘询制造麻烦。为了让刘询充分相信自己的判断,他写了一篇报告交了上去。报告很长,却相当精彩,如换个名字《刘贺的烦恼人生》,完全可当短篇表。
张敞是这样描述刘贺的“算起来,刘贺已二十六七岁了,他小眼睛,尖鼻子,长得人高马大,脸上永远是菜色,还得了痛苦的风湿病,走路相当困难。他外形颓废,精神也相当委靡。有一次我问他‘昌邑有好多猫头鹰吧’他顺着应道‘是啊是啊,以前我去长安时,长安城里都没有猫头鹰,不知怎么搞的,回来时就遇见不少猫头鹰了’总之,无论从衣服还是举止、言语来看,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刘贺——白痴一个”xh:.164.1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