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上不仅有俱酒作为一国领袖的光辉事迹,也有耕田能手、织麻高手等普通黔首的朴实身影;
不仅有政府法令的告知告示,还有都江堰之水浇灌农田的民生实事;
不仅有农家许犯在田间地头选种育种的生动描写,也有兵家军校训练的火热场面;
不仅有朝堂论政的严肃与认真,也有篮球、象棋比赛的活泼与生机。
兵家的子晚首先发现了其中的惊喜,他拿着报纸起身,指着篮球比赛背景中的四个大字问道:“九先生,请问这可是‘汉水军校’四字?”
俱酒含笑道:“子晚子好眼力。”
子晚诧异地道:“自古以来,兵家皆是帝王之学,秘不示人。孙子着兵十三篇,见吴王之书;吴起论兵四十八,答魏侯之问。而汉国竟公开设军校,传兵法,果如是哉?”
俱酒道:“墨九游汉,曾见汉水军校。此校治军严整,人才辈出,此汉侯立国迅速之根基也。”
子晚更吃惊了:“兵者,不祥之器也,人人知兵,汉国焉何不乱?”
“汉国不乱,因有信仰。将知为何而战,兵知为谁而战。”
“何为信仰?”
“信奉之如磐石,敬仰之如泰山,谓曰信仰。”
“汉之信仰为何?”
“人人兼爱,天下尚同!”
这种用思想指挥军队,用军队拱卫思想的局面,让子晚震惊不已,又思之甚深。他深深向俱酒一揖,不发一语,回归本座。
法家的慎到也起身提问:“九先生,此图所示者,莫非是盗、贼之法?”
俱酒含笑点头道:“然也,汉法有捕、盗、贼、杀、刑、具、杂等诸法,既坚持以墨治国,也坚持依法治国。”
慎到道:“三代以来,诸侯之法,皆秘不示人,所谓:刑不可知,威不可测,则民畏上也。汉国广布法令,不患民不畏上乎?”
俱酒道:“据某观测,汉法公开,勒鼎以示。恐民之不识,故绘图以示。不搞不教而诛,勿谓言之不预。汉侯尝言:民不必畏上,畏法可也。”
慎到佩服到五体投地,长叹道:“此真法治也!慎到必西游入汉,亲身体验一二。”
俱酒正中下怀,这样重要的人物,一定要好好留住。到时候,汉国就集齐了卫鞅、申不害、慎到“法、术、势”三大代表人物了。
他立即掏出一枚随身玉佩,双手奉上:“慎子,此乃墨九在汉之时,汉侯所赠。慎子欲西去入汉,不妨持此信物,一路方便。”
慎到吃惊:“这这这,汉侯赐予九先生之物,慎到安敢夺爱,使不得、使不得!”
俱酒弯下身子,硬塞到他手中:“汉侯虚怀若谷,广发招贤令,慎子大才,汉侯若知子将前往,必以郊礼迎之。”
他直起身道不忘为自己打一波广告:“诸位,汉国亦设有学宫,名曰‘天府学宫’,广招天下经邦济世,匡国安民之才。”
他进一步强调:“汉之用士,与稷下略有不同。稷下不治而论,天府论治结合。兵家吴起,官居太尉,武职第一人也;农家许犯,官居户部侍郎;墨家诸子,更是多居要职,亲力亲为。诸子若有济世之愿,胡不入汉一游?”
淳于髡眉头一皱,墨九此人,果然好蛊惑,这是来挖我稷下学宫的墙脚了呀!
彭蒙在旁边若有所思,他提问道:“九先生适才所言,汉国以墨治国,又言依法治国。如此,墨与法,孰重孰轻?”
俱酒大赞道:“大哉斯问!大哉斯问!”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个问题问得妙啊!
彭蒙果然是法学大家,他提出了一个着名的关系,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
其实,墨就是德,德就是墨。墨家之学,就是意识形态,就是世界观。
只不过目前,在百家争鸣的阶段,“德”这个词被道家和儒家用得多,墨家用起来比较拗口,比较弱势。
儒、墨、道、杨等其本质上也是德,也是意识形态,也是世界观。
但“法”不一样,法不是意识形态,法是治理手段,是实现世界观的方法论。
千百年来,中国的社会统治,尽管一直在嚷嚷着“独尊儒术”,其实暗戳戳地执行的都是法家的那一套,也就是所谓的“外儒内法”。
如果嫌“外儒内法”太过直白了,那么好听一点就叫“德主刑辅”,也可以叫“儒法结合、儒法互济”。
德,讲究思想教化;法,重在政治事功。这两种思想彼此糅杂,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是两千多年来,甚至未来更长时间内,所有所有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两大核心手段。
在彭蒙这样的法学大家面前,俱酒并不想隐瞒任何东西,但“外墨内法”这种特么的事,怎么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呢?
墨家诸子、公尚过他们还在那边矗着呢!网罗法家是重要的,团结墨家更重要啊,毕竟墨家是战国黑社会。
他径直跳下台来,走到彭蒙身侧,附耳低语道:“汉国之治,外墨内法,墨主刑辅,如此而已。”
言毕,他直勾勾地盯着彭蒙,期盼得到正向的反馈。
外墨内法,这就是给了法家至高的肯定。表面上推崇墨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还是要依赖法家的思想的。
彭蒙心中一喜,“外墨内法”这短短的四个字内,法家的巨大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肯定。
彭蒙庄重地向着俱酒一揖,口中却淡然地说道:“了然,了然!”
作为一个为了法治精神孜孜以求的坚定法家,“了然”两个字,汇集了彭蒙的万千思绪和百感交集。
之后,俱酒又回答了诸子中的几个提问,活生生把稷下学宫的争鸣堂,变成了宣传汉国的舆论场。
从《南郑画报》到《大汉画报》,从落魄公子到一国诸侯,这种太过于传奇的经历,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向场中诸子充分证明“以墨治国”的巨大威力。
这种震撼,胜过无数次磨破嘴皮的雄辩,将百家诸子自负之心一下子打回原形,几乎每一学派都对自己所学产生了动摇。
是不是,墨学真的如此能打?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汉国一行?
特别是场外的“散士”们,他们在稷下学宫并不受重视,一听汉国还有“天府学宫”,顿时心生向往。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成都!
全场人的关注全部放在了报纸之上,这种辩论带证据的做法,第一次在争鸣堂中看见。
而儒家千里驹孟轲,却彻底被晾在了高高的争鸣台上,他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恶意和被冒犯。
孟轲决心拿出自己的拿手看家本领和杀手锏,找找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