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和黄瑶相拥而眠。
凌晨,小东子在外面喊朱允炆上早朝,黄瑶也醒了,帮助皇帝穿衣服,在恋恋不舍中,看着皇帝离开长春宫,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才能再伺候皇上。
奉天大殿内,文武官员站立两旁,朱允炆端坐龙椅,听着大臣们山呼海啸一般喊着: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然后恭敬地三拜九叩。
今日早朝,朱允炆是来听汇报的,并没有像前几次一样,朱允炆一直在说,在布置任务。
国土资源部杨士奇汇报,土地下放老百姓的进程,由于土地都是皇家土地,跟任何人没关系,所以进展还算顺利。
朱允炆听完杨士奇的汇报,说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现在地多人少,可以把京师常住三年以上的人口,全部算作京城人,也可以分给他们土地,但有一个前提,分到老百姓手里的土地,绝对禁止买卖,如果不种地了,土地不能荒废,不能卖,只能交还给朝廷。
财政部练子宁汇报,青龙山开工,按照皇帝的设想,银子根本不够,如果把银子全部投到青龙山,朝廷官员的俸禄都发不下去了。
这是个大问题,资本的积累,开始都是剥削,掠夺,可朱允炆去剥削谁,剥削老百姓吗?还是对外发动战争?
无奈,朱允炆只能让练子宁勒紧裤腰带,青龙山工厂慢慢建设,先把砖厂,水泥厂,酒厂建立起来,等挣了钱再建设其他项目,也只能如此,官员发不了俸禄,朝廷就要解散了。
教育部的解缙汇报了教材的进展,并且把范本已经做好了,呈给了朱允炆过目,没想到被朱允炆看了之后一通大骂,这才仅仅几天,怎么可能把教学的教材编写好,玩呢?
朱允炆大致看了一下,除了四书五经,八股文外,其他像算数,天文,地理,什么都没有涉及,更别谈物理化学还有农业了。
解缙被骂的一言不发,朱允炆开始想起了监牢里的道衍,如果有道衍在,应该不会是现在的这个局面,解缙啊解缙,还是差了一些。
宣传部方孝孺,金幼孜都进行了禀报,关于向阳的事迹,初稿也整理完成,不日便会发表。朱允炆特意表扬了金幼孜。
工部张安国汇报了纪念碑的修建进展,也汇报了青龙山按照皇帝的旨意,一些工厂的基础部分已经在修建当中。
礼部的陈迪也做了汇报,就是黄瑶升迁皇贵妃,周乔升迁贵妃仪式都已经准备完毕,吉日也已经定好了,只等着皇上做最后的决定。
一切都在朱允炆的计划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除了学习的教材。
但愿明日能见到朱棣的那些旧臣,他们能摒弃前嫌,为朱允炆所用,为大明建设所用。
十二部的尚书一一做了工作汇报,基本把大大小小的国家大事都涉及到了,轮到十二部尚书以下的官员时,朱允炆突然叫停了。
这么汇报要到猴年马月,朱允炆当即颁布了一条法令,以后各部门,如不是特别重大事项,十二部所有官员全部给各自部门的尚书汇报,尚书能做决定就没必要再给皇帝汇报,皇帝只听尚书汇报。
这样一来,尚书的权力变大,但是,如果有哪个部门隐瞒不报,谎报,因而误了国家大事,严惩不贷,权力和责任,是同等的。
朱允炆又询问了关于十二部尚书成立内阁的事情,这件事情已经在筹办之中,一些具体的办事规程,正在商讨之中,等出来细则,会让呈报皇帝。
今后的国家大事,先由内阁议定,有了方案之后,再呈报朱允炆做最后的决定。也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朱允炆审批,有些小事情,内阁议定有了结果,直接去办就行。
内阁的成立,只涉及到国家政务,军权,军务,军事由朱允炆这个皇帝直接控制掌握。朱允炆也不傻,军权在手,他什么都不怕。
朝堂之上,一股崭新的朝堂气象正在朱允炆的强烈干预下形成,朝堂是为国家,为天下黎民百姓服务的,想要杜绝朝堂上的官员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力决定一切。
没有能力,再勾心斗角,银子再多,关系再硬也是白搭。
“各位爱卿,你们还有事吗?”,朱允炆现在根本不是坐在龙椅上,而是站在龙椅前喊道。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
“好,你们没事了,朕向各位爱卿宣布一件事情”
“今后一般的国家大事,全部交由内阁处理,在你们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不必事事都让朕做决定,你们代替朕,来行使管理国家大事的权力,你们十二个尚书,就是大明朝的第一届内阁成员”
“今后有什么大事,如果你们之间有分歧,可以投票表决,三分之二赞成的就通过,三分之二就是你们有八个尚书同意做这件事情,那就去做,但是,任何事情,目的只有一个,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富强,有利于百姓的富足,如果偏离了这个初衷,你们就不配拥有内阁成员的身份了”
“内阁成员,每四年换一届,能力不行的,撤换,换有能力的人进入内阁,进入内阁,第一要有能力,第二要品德高尚,第三要有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鞠躬尽瘁的精神,第四每一届内阁成员从优秀的官员之中候选,由朕同意,批准后,正式成为内阁成员”
“如果在四年的任期内,内阁成员犯了严重的过错,朕也有权罢免,但是朕不会轻易使用这个权利,最好由你们自己决定,朕和天下官员监督你们,你们也监督朕,避免做出不必要的,有损国家发展的决策”
“朕今天正式宣布,内阁成立,明日起,朕不再早朝,早朝从今以后也将成为历史,但是,十二部尚书,每月要向朕汇报一次工作,朕每月也会举行一次内阁会议,每四年举行一次内阁大选,全体官员聚在一起,你们可以提出你们的治国方案,大家一起讨论,只要对国家有利,统统采纳”
朱允炆的一席话,让整个朝堂鸦雀无声,没人知道皇帝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
不早朝,这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当中,算是一个晴天霹雳一般的新闻,绝对惊爆所有人的下巴。
历史中不早朝的皇帝大有人在,可朱允炆的不早朝,并不是朱允炆昏庸,懒惰,而是想革新除弊。
看着整个朝堂一个个大眼瞪小眼的样子,朱允炆笑了,他知道,宣布从此之后不早朝,对于皇帝和官员来说,等于把天捅了一个大窟窿。
朱允炆继续说道:“各位爱卿,不早朝不等于不治理国家,不早朝也不是朕不理朝政,反而,是朕太想把这个国家治理好了”
“早朝,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你们每个人的精力,我们为什么不把上早朝的时间,精力用在建设发展中去呢?”
“你们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比如说教育部,你们不仅仅是管着京城的教育,今后,是要统筹全国的教育工作,其他的部门也是这样,所有人要把格局放大,不要局限于小小的朝堂,要放眼全国,放眼整个大明”
“我知道,你们有些人一定在想,所有的事情你们都干了,那我这个皇上做什么?难道就是整天吃喝玩乐,逍遥快活?不,不是这样的,朕有朕的事情”
“朕要把控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要带领大明走向富强,不受外敌侵略,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甚至家里还有存款,这才是朕的目的”
“最迟后天,朕将亲自入住青龙山,亲自监督那里工厂的建设,朕作为一个皇帝,做好自己的事情,你们,作为朝廷的官员,希望每个人也做好你们的事情,不辜负朕,不辜负天下黎民百姓”
“朕说完了,散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