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十二感觉最近运交华盖,简直是倒了血霉。
出门时会不小心踩到狗屎,走路时会无缘无故左脚绊到右脚然后摔倒,天上分明阳光灿烂根本没人带伞,偏偏有一小片乌云下雨而自己就正好在这片雨云下,于是淋成落汤鸡,辛苦给天子誊写好的御诗一阵风就吹走了掉进了水井里,想骑马出游发现自己的马儿不小心吃了巴豆……
这些李十二都忍了,但是有一晚他宴饮中喝下酒感觉味道不对,打开酒壶竟然发现里面有几只死蟑螂!
岂有此理!
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十二实在受不了了,但他也惹不起那两个“口蜜腹剑、歹毒心肠”的女人,只能找许仙诉苦告状,并讥讽许仙“元兄你治家不严且如此,如何能羽化登仙?”
许仙回了李十二一个白眼,道:“贫道修道出家之人,本就无家,何需治家?”
但许仙也自知理亏。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李十二终究是受了自己的牵连,公孙佳人和圣主伽蓝不舍也不敢埋怨自己,只能敲打李十二表达不满。
虽然这两个如今修行天下最可怕的女人不会真把李十二怎么样,但为了李十二的仕途、社交考虑,许仙还是收敛了些,每日玄元宫出来正常回自己的别院饮食、论道、闲坐,即使是和李十二出去宴饮,也带上二女陪同。
宴饮往往不会只有李十二,而公孙佳人的剑舞本就在凡人天下享有盛名,侍女梨涡也娇俏可爱,气质非常,于是在长安城的士子文人、一般权贵中便流传出了“元丹丘高道风流”的美名。
只是真正极少数知道两女底细的大人物却更清晰记住了上清派元丹丘这个名字,同时也下了决心绝不接受李十二这个人的宴饮邀约。
开什么玩笑!那可是两尊神明当世,道门公孙佳人还好点,魔教圣主伽蓝是什么人物,喜怒无常,心狠手辣,而且魔教名声不好,自己要是赴了李十二的约不小心碰到圣主伽蓝,该如何以对?
对圣主伽蓝亲近恭敬的话,会有损声名颜面;不恭顺有加的话,保不准得罪了这尊杀神,家族利益受损不说,性命不保都有可能。
总之,敬而远之就对了。
长安城的实权大人物一直不给面子,李十二还是有点郁闷的。
许仙心知肚明,但也并不在意。
许仙觉得李十二这种天真烂漫的性子,掺和进大人物们的事情里并不是什么好事,可能会被人卖了还不知道,因此这些人物不和李十二来往也挺好的。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大唐帝国边境军事费资自此逐年增多,民始困苦。
天子李隆基陶醉于盛世功名和杨玉环的美色中,渐懒朝政。
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谪仙”李十二四十三岁。
正月,安禄山入朝,天子宠待甚厚。
安禄山晋见天子后,夜晚乔装于许仙别院外求见伽蓝,跪呼“圣主”。
时李林甫专政,公卿有不出其门者,必以罪斥之。
初春,天子于宫中行乐,李十二奉诏作《宫中行乐词八首》,有“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归。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之语,李隆基赐以宫锦袍。
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天子与杨玉环同赏,李十二又奉诏作《清平调词三首》,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之佳作,天子与杨玉环皆喜,赐金银若干。
李十二在长安居愈久,更识得官场之龌龊,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日夜纵酒以自昏秽。
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八仙”之游,天子呼之不朝,天子因道门元丹丘故,温颜如初。
秋,玄元宫掌教紫阳道长积劳成疾,预见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为自己写祭文称:“神将厌余,余非厌世。”
紫阳道长再三请辞,望归葬乡里,天子悯其情允之。
许仙等弟子陪紫阳道长一路回归故乡,在途经叶县的时候,众人在仙人王子乔祠停留休息,紫阳道长“目若有睹”,然后便“泊然而化”。
紫阳道长去世时,“天香引道,尸轻空衣”。当他的尸体运回随州时,看起来依然像活着时候一样。
汉东太守裴公亲自在郊外迎接,全城轰动,设灵期间每天有上万民众前往观看拜祭,如拜神明。
当年农历十月二十三日,紫阳道长葬于随州城东的新松山,享年62岁。
当地太守和百姓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李十二亲自为紫阳道长撰写碑铭,而许仙自始至终面色平静,无悲无喜。
葬礼后,许仙未返长安,修书辞西京大成观威仪之职,径自回归了过往的云游隐居生活,东游蓬莱,西登华山,随后便隐居石门山。
李十二回返长安,天子对其渐渐疏远。
感于这种疏远,李十二渐有退志,又有感宰执之才难伸,写下《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十二四十四岁。
此年,安禄山任范阳节度使。李隆基五十九岁,渐无心政事,以天下太平无事,欲高居而无为,将一切政事委李林甫处理。
正月,贺知章请度为道士,天子许其还乡越中并率百官送别于长乐坡。
李十二送行,有《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贺知章八十六岁返回故里,感慨良多,做《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天子高卧,权臣当道,紫阳羽化,丹丘云游,知章归里……
李十二仿佛做了一场大梦,而今梦醒了,他终于没有了任何希冀。
到了三月,李十二终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皇帝给了他一笔钱,允其辞。
从“御手调羹”到“赐金还山”,李十二诗名满天下,此心如灰冷。
李十二离长安而去,经灞陵、蓝田达商州。
初夏,44岁的李十二抵达洛阳,见到了一个32岁的青年诗人,此人乃名门杜氏后裔,字子美,名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