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阁主杀伐,人间阁主符篆和炼丹,地脉阁主驭兽和风水,看似要弱其他二阁一筹,但要知道...
由蟠螭洞龙脉衍化而出的术法才是三才阁乃至其他上三宗的立宗之根本,龙脉即风水气运,类似于一种天地灵气般特殊的存在,乃是天地六气中的一种,是一种不需炼化的天地灵气。
风水师完全不需要炼化龙脉,就可使运其衍化出万般术法,是为一种更蛮横的手段,所以自古以来风水师这个职业一直受人尊重。
其实,阵师和风水师二者也是相辅相成,南门浦也是看中了林静闲的阵法造诣才极力要求掌门喻致意让他留在地脉阁修行,若是日后当真像他南门浦所想,林静闲可以撼动蟠螭洞的三条龙脉的话...
来自蟒雀陂的威胁就可迎刃而解!
南门浦目光深沉,能以武夫的身份而摆布灵气阵法,而不是借以炼气士的身份,足以说明林静闲有勘破虚妄的能力,于无形处见有形,从而才能依据天地气势随和改变自我,变通之后就能列阵。
这种天赋,自古少许人也!
蟒雀陂和蟠螭洞两处仙地,自从天下地脉之气衰微,渐入末法时代后,两地之间的关系就势同水火,水火不容!
若是蟠螭洞九宗能好好护佑并使运境内得天独厚的三条龙脉,就可以完全不惧蟒雀陂的威胁。
可以说,喻致意在为蟠螭洞搏一个胜的机会,而林静闲就是他的压胜之法!
可能连林静闲都不知道,此时的喻致意在他身上下了什么样的注。
如今林静闲眼前的这座檀香小筑便是一座藏经阁,不过其中经书大多上研修风水之类的典籍,里面人并不多,还有一个趴在案牍上看守门房的瞌睡老者。
南门浦在阁楼外止步,林静闲回首不解地看向他。
南门浦从袖口中拎出一枚缀着灰色流苏的令牌,牌案图文古朴深远,纵横岭岗、无垠云海,以及天地二格之中夹杂的人像——伏羲大祖!
“此乃三才令,这是外阁弟子身份令牌,可借此出入三才阁的一些场所。令牌流苏色灰,意味着人格,同样,玄黄之色的流苏代表着地格,身份也就是所谓的内阁弟子。依次而来,湛蓝色流苏则是内阁师兄弟中的佼佼者才可以佩授。”
林静闲默然,结果后瞬间意念相同,这三才令其实算是半成品的咫尺物,其中的须弥芥子天地不是很大,仅存有三袭灰色的宗派制式长袍。
他手指在腰间潇雨上轻点,原本身上的衣袍顿时被收入其中,只剩下一身亵衣,当他大拇指轻轻摩挲三才令,一袭灰色长袍瞬间罩在了他的身上,干净利落。
最后,林静闲凭空从袖口的夹层中摘取一支玉簪,夹在指间,两手向后拢起原本披散凌乱的墨发,将这支簪子斜插入发髻当中,然后掸去大腿处的衣衫褶皱,整个人显得十分温润如玉。
南门浦哑然,堂堂聚云秘境中的第一狠人竟然也会有这颇有书卷气的一面,簪子一别,倒有些夫子先生的意味了。
林静闲俯身抱拳,南门浦颔首致意,身影消失在林间。
稍许,林静闲轻抚发髻处的玉簪,嘴角不禁上扬,露出一丝弱不可察的微笑。
这枚玉簪,乃是昔日他在莲花镇的芙蕖桥端与江初予别离之际,他心中不落忍,忍不住唤了她一声,江初予小跑过来从自己的发髻上摘取下来送给他的这枚游鲲雕案的玉簪,美名“云仪簪”。
在林静闲的这里,是江初予贴身佩戴许久的云仪簪,而在江初予那里,则是林静闲悉心挑了许久的凤眼琉璃珰,这两物,算是二人心意的寄托。
在和无精打采的门房张老打了一个照面后,林静闲径直走入藏经楼之中,引入眼帘的就是两侧高脚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古籍,陆续有弟子踏梯扶栏寻究书目。
因为这座藏经阁不光上藏有关于风水堪舆的典籍,还有各种符篆图录、布阵八卦、妖兽图鉴,以及炼气法术,所以往来者芸芸,除了地脉阁弟子之外,还有天机阁和人间阁的弟子往来其中。
虽然这里人群聚众,但绝无高哗喧吵之音,因为藏经阁有藏经阁的规矩,阁内绝不允许大声吵闹,如果弟子间起了冲突,不等二人大打出手,若是吵醒了门房前打瞌睡的那位,就不免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因为知道那位老者的厉害,所以藏经阁自来都是落针可闻,安静得可怕!
不过呢,林静闲倒是在这藏经阁中见到了昔日许多“朋友”,皆是在聚云秘境中被他敲了闷棍的倒霉孩子,不过此时却没有一人认出他来。
毕竟当初林静闲一直戴着关云长的面具,唯一一次抛头露面还是在逃离宝瓶山巅时远远回首一望,很难看得清他的相貌,只知眉眼大致轮廓,应该是个英俊潇洒的浊世佳公子。
不过还是有少许人觉得他眼熟,不禁抬头打量他几眼,然后继而将视线移开,并无太大反应。
倒是一些女弟子,师妹或师姐之属,很多人在将视线投到他身上时就再也难以离开,看着他的样子略微失神。
高挺的鼻梁,精致清澈的眉眼,一袭干净利索的灰色长袍,云墨乌发梳成马尾自然而然搭落在背后,一支生趣的玉簪画龙点睛般斜插在发髻之中,一股纯粹的书卷气油然而生。
这种书卷气,他们只在三个人的身上曾经见过,分别上月漾书斋斋主东皇、嵌风师塾教书先生何为,以及当今三才阁掌门——喻致意。
而在如今,这少年竟然也有近似于三者之间的书卷气,让人看着舒服。
所谓“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也不过如此!
林静闲显然也注意到了此时的尴尬情形,略微移步,翻合手中托着的经卷,来到一个较为偏僻无人的角落。
他翻阅手中《葬经》,开篇即点出风水之意:“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林静闲皱眉认真揣度其中深意,态度倒是颇为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