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齐人之谋(求订阅)
“周人行分封之制,秦国得周人所失之天命,当行分封之制。”邹露说道。“大秦统一天下,当以天命令天下人心服,亦当分封诸子为诸侯。如此,天下乃安也。不如此,天下必乱。”
吕不韦沉默道:“大王也要说要行分封制,可与你的说的还是不同。”
邹露说道:“周人代殷商,考虑到殷商势力巨大,分封以存社稷。今大秦代周而立,却以郡县治国,郡县者!郡县者,秦吏。若是秦吏造反,大王子孙被秦吏所弑,秦吏自称为天子,彼时天下何人诛秦吏。难道靠秦吏诛杀秦吏吗?若有公子分封于关东,秦吏叛乱,可兴兵讨伐,以保嬴姓血脉。”
“就好似齐国,为何田氏可代姜而立,主要是吕氏公族凋零,若吕氏尚有余脉封于他地,田氏欲代立,振臂一呼兴兵讨之,田氏可有立足?”
“昔日燕国灭齐,齐国七十二城沦陷,可田单振臂一呼,分封在各地的田氏子孙起兵呼应,立刻驱除燕国大军,很快复国!”
“昔日晋国虽大,却是被赵魏韩三家所分,还不是晋国防备公族,公族势力弱小!”
“秦国以郡县制得天下,可想要存天下,想要大秦长久,万万不能以郡县制!”
邹露说完之后,直接对吕不韦深揖。
天命是诱饵,可分封制才是目的。
大秦郡县制下,贵族世家很是苦逼的;可在分封制下,贵族和世家就是过得很是幸福。
这次进入秦国,就是为了劝说秦王实现齐国的制度。
齐国的制度为五都制,本质上为分封制。齐国的权力核心,不在于齐王之手,而是在诸多大夫手中。
在分封制下,齐国多数贵族的利益会得到保存,可若是秦国实行郡县制,多数贵族的利益会受到损失。
如果能迎接秦国的一位公子,成为新的齐王,很多齐人都会高兴的笑起来。
昔日的时刻,齐人不在乎田氏代齐,现在也不在乎赵氏代田。
对于政治而言,血脉靠谱,可也是不靠谱。
说是靠谱,因为贵族的传承,王位的传承,封地的传承,就是靠着血脉。
秦王政能成为秦王,是因为他才能出众,品德优良,众望所归吗,根本不是!只因为他身上有秦王的血脉,他是秦异人的嫡长子。
可在某个时刻,血脉又是靠不住的。
流着秦王血脉的秦国公子封于齐国,成为新的齐王,这位齐王是亲近秦人,还是亲近齐人,当然是亲近齐人。就好似迁移到了美利坚的移民们,是站在美利坚的立场,还是站在英国的立场上,答案是站在美利坚的立场上。
若是咸阳的朝廷,敢于削藩,诸王就敢兴兵叛乱。
于政治而言,血脉是靠不住的,立场才是根本。
这也是很多皇子,太子会兵变的理由。
邹露进入洛阳,向着吕不韦说着这些,固然是有利于齐国的贵族,可也是有利于秦王的统治,在逻辑上无可辩驳。
天下将倾,六国将要灭亡,知诸国惶惶不安,苦思良计。
韩人阴柔,选择跪下叫爸爸;
魏国究竟是大国,又是与秦国的战争延续百余年,心存不甘,要血战到底;
赵人不服气,也要与秦人血战不休;
楚人桀骜不驯,心中憋着一股怒气,誓与秦人血战到底。
然而天下人当中,齐人最为聪明。
既然无法在战争当中击败齐人,那就在思想上,在制度上击败秦人。
说白了秦人打天下,齐人坐天下,齐人要窃取秦人的革命胜利果实。
吕不韦很是聪明,可在齐人邹露面前却是被忽悠住了,直接告诉他不对劲,可又是发现不了问题何在。
吕不韦闭上眼睛思索着,开口道:“周有天下,设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天下。然而前面几百年尚好说,可最后几百年却是问题不断。周传承八百载,实则不过三百年,之后五百五十年,所谓周天子不过是空名。”
“分封制下,会有诸侯变得强大,尾大不掉,可威胁大秦,这是其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几百年过去,亲戚关系疏远,互相攻击,彼战争不断,连周天子也弗能禁止,这是其二”
“分封制虽然好,可问题也不少!”
邹露听着,不由笑起来,不怕吕不韦辩驳,提出疑问。
齐人打仗可能不行,可辩论从未输过。
邹露说道:“诸侯尾大不掉,威胁中央,周人已经给出答案。天子建六军,大国建三军,次国建二军,小国建一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周天子军势巨大,诸侯不及。
又设“命卿”制度,掌控诸侯之军;又设监军,监视各国诸侯。诸侯手下三卿,天子任命两人,诸侯任命一人。若是诸侯有违背礼法之处,天子可给予严惩。”
“周天子又是设立九伐的法律,来端正各邦国:恃强欺弱、以大犯小,就削减它的土地;残害贤良、迫害民众,就派兵讨伐它;对内残暴、对外侵凌,就废除他的国君;田地荒芜,人民离散,就削去它的领地;依据险地,不服大国,就派兵入境;杀害其亲的,就捉拿治罪;放逐残杀其国君,就处死他;不遵王命,轻侮政法,就杜塞它与邻国的交通;内外乱伦,禽兽一般,就诛灭他。”
“大秦也可学习周朝在的制度,用来制约诸侯。首先,可颁布法令,限制诸侯国的军队数量,监军是中央任命;第二,可收取诸侯国的赋税,进入中央,削弱其财政;第三,诸侯国的丞相,诸多的高官,需要中央任命;第三,制定律法,约束诸侯,若是违背法令,轻则是削去土地,重则是消去其封国”
吕不韦点头道,这些办法可让中央最大程度,控制诸侯的势力,防止其尾大不掉。
吕不韦问道:“既然如此,为何春秋之时,会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邹露笑道:“那是因为周天子无能!等到大秦覆灭六国。秦国旧的土地,加上韩赵魏的土地,皆是中央直接管辖的区域,土地占据天下一半,人口为两千万之多;而楚地,燕地、齐地等人口不到一千万,又是分散为三十多个国家,弱小的诸侯国人口仅仅二十多万,强大的诸侯国也仅仅是百万之多。”
“纵然,楚地,燕地、齐地等所有的诸侯造反了,可人口不如中央,土地不如中央,财富不如中央,军队不如中央。中央可以轻易压倒,乃至是覆灭地方的诸侯国,取得平叛胜利!”
“若是在领土,人口、财富上,皆是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秦王却是败给诸侯,被其弑杀,这是何等的无能。这样无能的君王,死了也是活该!”
吕不韦哑口无言。
分封制最大的破绽和缺陷,就是诸侯尾大不掉,威胁中央。
可邹露却是提出合理和完美的方式,规避不足。
限制诸侯军队,诸侯军队有中央的监军;限制诸侯的财政,有中央的官员插手诸侯的内政;还是用律法约束诸侯的行为,不能有所逾越。还在一些郡县,掺杂在诸侯国附近,彼此犬牙交错。在一些重要的关卡,想要的地形上,中央还驻扎大军。
这好似一条条锁链,捆在诸侯的手脚上,让诸侯处在劣势当中。
此外,中央直属的人口和领土,皆是处在绝对的优势当中。
单独的一个诸侯,顶多人口几十万,军队四五万。
若是诸侯造反,以一隅对抗全国,岂能不输。
最坏的局面,就是天下所有的诸侯皆是造反了,可在人口上,军队数量上,还是不如中央的人口多,军队多,赢的概率很大。
或者说,秦天子人缘差到天下诸侯皆是反对,到处是敌人,死了也是活该。
或者说,秦天子占据绝对的政治优势,军事优势,经济优势的情况下,还是被某个诸侯王干掉,夺走天子之位,无能到这样的地步,死了也是活该。
吕不韦说道:“你觉得当如何?”
邹露笑道:“未来的天下,必然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诸侯监控天下,天子监控诸侯,从而完美的掌控天下……”
开始说着,未来的秦国的政治格局布置,地方和中央的官制,权力的分配和制约。
吕不韦听着,很是满意。
到了夜晚的时刻,开始提笔书写起来,把邹露的治国主张,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诸侯监控天下的格局抄写写,然后不断梳理,递交给秦吏。
秦吏递给快马。
快马传递书信,几天后到了咸阳城。
赵政打开书信,仔细翻阅起来,神情在变化。
在上面写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
准确来说,是分封制与郡国制的争论。
在天下主要是两种思想,一种是法家的主张郡县制,而且是全面郡县制,所有的地方县令,郡守等等,各级官员皆是秦王亲自任命,也可亲自罢免,属于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君王的权力无限大。
一种就是儒家主张复古,主张分封制,可事实上却是郡国制,就是郡县制和封国制混合在一起。
哪怕最为愚蠢的儒生,也不会傻傻的说,全面废除郡县制,实现分封制。秦王只是占据关中,其他土地册封给功臣,公子等人。
很多儒生只会说,秦王要吃肉,功臣们也要喝汤。
秦王占据膏沃之地,其他功臣也要占据一些偏远地区的食邑。
在韩赵魏,距离秦国较近,直接郡县制,直接管辖,是不给于分封;只有在楚国,齐国,燕国等偏远地区,才实现分封制。而且在这三个国家当中,一些想要的关卡,一些富裕的城池还是秦国直接管辖。
诸侯国不能太大,太大了要进行拆分,这样可以减少对中央的威胁。
在书信当中,直接说出分封制的优点,又是说出分封制的缺点,还有防备策略。
按照里面的规划,推恩令都是可以免了,不用使用了。
只因最强大的诸侯国,也人口不到五十万,军队也就三万多人,对于中央的威胁很低。
“齐人还是厉害的,制定出近乎完美的治国策略,地方的诸侯可拉拢制约贵族,中央可节省成本。若是执行下去,可避免二世而亡。不过缺点是,最多维持百年,中央和地方必然有一战!”
赵政微微皱眉,在感到满意的时刻,还是看到潜在的风险。
郡国制说白了,就是缝合怪。
就是西周的分封制和秦国的郡县制柔和在一起,走中间路线,颇为符合儒家的中庸,属于折中方案。
儒家最为痛心疾首的,就是周公的礼乐在春秋时代走向崩溃,到了战国时代彻底崩溃。
孔子一生都在恢复周礼而努力,虽然失败了,可还是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的,那就是中央集权。
秦国的旧地,还有韩赵魏等,都只能实现郡县制。
若是有人想要在这里实现分封制,孔子的徒子徒孙们立刻开喷反对,这些是天子的京畿之地,是天子的基本盘。
这些地方若是册封给诸侯,会出现“礼乐征伐皆是出自诸侯”,礼乐大乱。
可在偏远之地,却是要实行分封制。
这样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儒家本质是宗族,分封制下,宗族势力可较好的保存,一方面分封制也的确可维护君王的统治。
这样的缝合怪无法长久,遇到某个强势的君王,可能直接瓦解;或是遇到某个强大的诸侯,直接从地方起兵,夺取中央政权。
“罢了,想那么多远干什么……现在还未统一天下,还未灭六国,就是想着这些,也太远了!就好似两个兄弟,看到天上的大雁,开始讨论如何是清蒸大雁,还是红烧大雁,还是一半清蒸一半红烧。而在讨论的时刻吗,大雁早就飞走了!”
赵政深吸一口气,书信重点标记之后,存放起来。
又是看着五德始终,心中在犹豫着,难道秦国真的要改变信仰,从信仰白帝变为信仰黑帝吗?
从尚白,变为尚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