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失去生机的躯体被掩埋,从今往后,他可能是海洋或湖泊里的一滴水,也可能被漂亮的花朵吸入体内,可能以元素的姿态,走遍世界的大江南北,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好像变得自由了。
当然,自由与否取决于长眠于地下的那个他的灵魂,对于他还活着的亲人朋友而言,他的一切已经被彻底终结了,随着他的下葬,他生前所用物品也被一件件丢到熊熊烈火中燃烧殆尽,最终,只剩下一堆看不出形状的灰烬,自此,他在这世界上留存下来的痕迹已经不多了。
深夜,已经好几夜没合眼的花酿坐在空空荡荡的房间里,一点睡意也没有,她总觉得黑暗中有双眼睛在看着自己。
这房间是睡不下去了,花酿心想,便起身给男人上了几炷香,转身往女儿的房间走去。
十岁的小姑娘也是好几天没好好睡过觉了,此时已经被累意压的昏睡过去,只是依旧睡得不踏实。
小小年纪就遭遇了父亲离世,小姑娘一度完全无法接受爸爸离世的事实,多少次崩溃痛哭,那是一种无法逆转的痛苦和心灵的创伤,就算是铁打的人恐怕也承受不住。
花酿安抚的轻轻拍了拍小姑娘的背,声音疲惫却坚定的对着小姑娘说道:“放心睡吧,有我在呢,妈妈会陪着你们的。”
小姑娘估计是感受到了来自妈妈的安全感,沉沉的睡过去了,花酿却依旧睡不着,漫漫长夜,她看着熟睡中的小姑娘,忍不住发出声声叹息。
每个人都是哭哭啼啼呱呱坠地,每个人又都是流着泪不甘的死去,每个人出生后都得到了该得到的一切,又在死后失去了原有的一切。
每一个人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离开这个世界,也是因为不得不走。
死亡就好像横亘在悬崖边的一道警戒线,一旦坠下便是万劫不复,可讽刺的是,倘若死亡想要降临,人便丝毫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管你是腰缠万贯还是权势滔天。
生与死,好像从来都由不得自己选择,却又不得不接受。
正所谓“我本不愿生,忽然生在世;我本不愿死,匆匆死期至;不如不来也不去,也无烦恼也无悲。”
死了的人已经死了,他在冰冷的黑夜里长眠,他会随着时间被人慢慢遗忘,在人们的口中变成一句哀叹,然后随风消逝;而活着的人还得活着,还会迎来每一个明天,看夕阳红透天边,然后朝阳接着升起。
或许,活着才是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在一家人还沉浸在悲痛中的时候,花酿已经在思考这个家往后的路该怎么走。
根据之前看过的剧情,花酿知道现在是处于一个类似于自己原本的世界七八十年代左右的时代,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年代,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也是一个迈入新时代的时代。
花酿目前所处的刘家村地处南方山区,这里,村前是一条小河,村后是一片片庄稼和树林,村里大多数人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生活的村子几乎就是大家的全部世界,村子里的绝大多数人祖祖辈辈就是这么生活的。
外面的世界已经在高速发展了,但村里人依旧每天守着自己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不愿意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脚下的泥土给村里绝大多数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个烙印就是: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祖祖辈辈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对于农人来说,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聚村而居是大家的常态,终老是乡是大家的归属。
在这里,村里的人要到别的村去串个门,走个亲戚,都要走上大半天,村里的很多人连汽车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自行车倒是有人见过的,但这时候的自行车在农村人眼里可是个奢侈品,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
生活在村子里的人们不大关心村子外面的世界发展如何,好像也没法关心,在交通不发达、信息落后的山区里,远一些的村子发生的事情对大家来说就已经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了。
当然了,村里的老老少少们对自己村子里的事情还是很关心的,毕竟这就是大家为数不多的饭后娱乐了。
看了一眼夕阳,花酿知道快到饭点了,从墙角抱了一捆柴火回了厨房,麻利地将点燃的柴火塞进灶膛里,拉开风箱,它便呼呼地开始工作起来。
花酿已经来到这好几天了,对这个家里的一切都差不多摸清了,尤其是这里的吃食,刚开始端着那涩口无比的纯高粱饭,花酿真的是觉得剌嗓子,因此还特意和一鱼研究了一下各种粗粮的做法。
花酿发现在这个年代,村里的人们基本都是自家地里出产什么,就吃什么,农村地广人稀,家家户户都有很多口粮田,房前屋后还有大菜园子,一般情况下不缺口粮,但大家依旧保持着省吃俭用的习惯,不过年不过节的时候,大家的主食依旧以各种杂粮粗粮为主,精细的米面平日里是舍不得吃的。
花酿今天做的是高粱米饭,淘洗干净的高粱米再掺一些芸豆一起下大锅里用水煮,煮到六七分熟,用笊篱捞出来放到筲箕里沥干水分,之后再倒到木甑子里蒸熟。
这样煮过之后再蒸出来的高粱米饭口感不会那么粗糙,口感相对柔软一些,粘性适中,还有独特的香气和味道,吃起来很醇香,也很扛饿。
沥出来的米汤也不浪费,放在盆里凉着,等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可以拿着当饮料喝,都说原汤化原食,吃着高粱饭,喝着高粱米汤,也有助于消化。
花酿刚把木甑子端到大锅里,正准备往灶膛里加两根柴火,就看见女儿刘小妟带着弟弟刘小磊进来了。
“妈妈,咱们晚上吃什么?”
“吃高粱米饭呀。”
“哦,又吃高粱米饭啊。”
“我在里面加了好多芸豆的,应该也很不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