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河之战】
耶律沙驰援幽州,赵光义以逸待劳。双方刚刚遭遇,赵光义便指示要趁敌人喘息未定而予以迎头痛击。
宋军再次发挥人数优势,多路出击,围殴辽军。耶律沙双拳不敌四手,稍占下风,不得不徐徐后撤。
截止到此时,素有“野战之王”美名的契丹人把老祖宗的脸都丢尽了,在旷野上与宋军厮杀,屡屡处于劣势而不得不依托险要地形或城池,双方都把自己活成了曾经最讨厌的样子,点错了天赋树。当然,主要是宋军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主流观点认为此一战双方兵力对比始终维持在2:1左右,即宋军20万左右,辽军只有10万左右,而且这10万辽军几乎全部龟缩在幽州城内,真正与宋军打野战的援军只有约3万人,也就是说赵光义的几次“围点打援”都是以将近20万人的兵力对战辽国1~3万人。
见耶律沙退却,赵光义不出意外地再次下达追击命令。从中午追到傍晚,宋军将士疲惫不堪。
当最后一缕阳光即将褪去的时候,忽然从宋军侧翼杀出一队契丹铁骑,他们由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率领。
不久前,在宋军高歌猛进、辽军节节败退之际,辽国宗室耶律休哥悲愤异常,于是主动请缨,要求驰援前线,遂接替耶律奚底。耶律休哥的爷爷是辽国第一位“于越”、耶律阿保机的亲三大爷,耶律释鲁;他爸爸耶律绾思,曾任南院夷里堇。论起辈分,辽国当今圣上辽景宗耶律贤要管耶律休哥喊声爷爷。
几年前,耶律休哥平叛有功,升为惕隐,进入到辽国核心权力圈。这一战才是耶律休哥真正的成名之战,以名将的身份正式出道。
当时已是傍晚,耶律休哥命手下骑兵双手各举一支火把,用以虚张声势。
此时的宋兵已是强弩之末,疲惫不堪,忽见一条火龙从侧翼杀出,顿时军心涣散,紧急后撤,在高梁河勉强稳住阵脚,与辽军对峙。
耶律休哥头脑冷静,并未在吓退宋军后采取进一步冒进动作,而是收拢先前溃逃回来的残兵败将,积蓄力量,恢复状态。
当天晚上,辽军趁夜发动反击。耶律沙走中路,目的是牵制宋军,吸引注意;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则率领精锐骑兵出左右两翼,对宋军形成钳形攻势。战斗异常激烈,耶律休哥身披三创犹力战,士气得到极大鼓舞。
与此同时,城中守军也开门列阵,擂鼓助威,城中百姓则高声呐喊,声震天地,与外围援军遥相呼应,夹攻宋军。
那一夜对宋军是一场挥之不去的梦魇,他们惊恐地发现自己竟然被包围了!耶律休哥正是借助黑夜的掩护,违背了“十而围之”的基本军事原则,竟然用少数包围多数。
黑夜会将恐惧无限放大,宋军很快崩溃,士兵四散逃亡,一发不可收拾,最终被杀万余人,部队完全被打散,连赵光义都与诸将走失……皇上丢了!
辽军喜出望外,顾不上满地的战利品,他们发了疯一样地向南追,追那个最大的战利品——宋太宗赵光义。
宋军是实实在在的崩溃,兵找不着将,将找不着兵,赵光义不仅找不到随行文武百官,甚至连匹逃跑用的马都找不到。情急之下,近侍不知从哪里搞到一辆驴车救急,“不要在意这些细节。”赵光义驾驶驴车一路向南狂飙,竟然跑得比契丹骑兵还快,一口气跑到了涿州(今河北保定)。
我们打开地图,看一眼北京到保定的距离,大约三百多公里。网上查到的信息是马一天大约可跑150公里。赵光义乘坐的不是马车,是驴车,还是夜间行路,竟然跑了300公里(另有一说是200里,显然更靠谱),于是被网友们赐予“高梁河车神”的光荣称号。
“癸未,帝督诸军及契丹大战于高梁河,败绩。甲申,班师。”
——这是《宋史·太宗本纪》的记载,轻描淡写,云淡风轻。胜败乃兵家常事,打输了,咱就撤了。
“甲申,上以幽州城逾旬不下,士卒疲顿,转输回远,复恐契丹来救,遂诏班师。车驾夕发,命诸将整军徐还。乙酉,次涿州。”
——这是《资治通鉴续编》的记载,推翻了“败绩”的结论,强调说我军撤退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将士疲惫,后勤困难,敌人有可能增兵。所以嘛,爱兵如子、爱惜民力、又独具战略眼光、杀伐果断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才高瞻远瞩地下令主动撤退……而且特意强调了是“整军徐还”,排列着整齐的队伍,有序缓缓撤退。
怎么感觉宋军是凯旋呢……所以还是看看辽国人的记载吧:
“秋七月癸未,沙等及宋兵战于高梁河……大败之。宋主仅以身免,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甲申,击宋余军,所杀甚众……”
——《辽史·景宗本纪》
宋军不是主动撤退,而是被辽军击败,才狼狈溃逃的。而更为关键的是对赵光义逃跑的时间等细节的描述,称赵光义在癸未日的夜晚就跑了,丢下大部队不管,导致第二天甲申日宋军的全面溃败。
如果赵光义真是在前一天夜晚就提前开溜,并且到了涿州之后才换乘驴车继续南逃的话,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也就是说赵光义有可能是骑马跑了一天两夜才从幽州跑到300公里外的涿州,比较符合客观逻辑。
粉饰自己,抹黑敌军,这是常规操作,我们不能全盘接受宋朝人的记载,更不能照单全收契丹人的记载。
另外,《资治通鉴续编》等已经自己打脸了,比如在“整军徐还”之后,立刻就记载说“大军不整,南向而溃”。
按照《资治通鉴续编》的完整叙述,赵光义在癸未日失利后,就安排了撤军计划,“你们断后,我先撤”,等他跑到涿州后,收到了前线的驰奏,说诸军向南溃退,于是赵光义派崔翰率领一千多侍卫军前往制止,崔翰为了节约时间单人独骑前往,抵达前线后,崔翰对诸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诸军遂安。崔翰因此受到了特殊褒奖。随后,赵光义命崔翰等人分别屯驻定州、镇州及关南地区,赐予他们“便宜行事”特权,以阻击辽军的追击。
总之,还是强调宋军是有序撤退,一切尽在赵光义同志的掌握之中。
事实真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