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崇文门米铺还是半开业的。
能在这么个紧要地方开米铺这家人背后也是有来头的。
门店里面,本来还打算参观一番的宋应昌,刚一拿出抵扣券,老掌柜就出来迎接了。
“宋大人,能大驾光临,简直是蓬荜生辉。里面请,里面请,要什么你支会一声,小老二让他们给宋大人打包好送过去。我们里面还有最近的辽东黑米与安南新米,还有一些玉米、红薯等新学推崇的作物,宋大人里面请,里面请。”
老掌柜机智地没给多余的反应时间,领着宋应昌就来了后宅的一个书房。
“这是什么门道?”
“难道有美人计?”
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成婚,甚至连个妾室都没有,对自己能不能经受得住考验,宋应昌一下子没了底。
人嘛,谁能一定经得住考验呢?
已经在思考下半身问题的宋应昌,立刻就被接下来的对话给愣住了。
很快郑东家笑哈哈地走了进来。
“宋大人,今日请来一叙,主要还是有两个问题。有求宋大人指点迷津。”
“这第一件就是,米铺打算向南发展,听说东洲、天竺国那边有很多新粮食,只是经营这些不知道如何去接洽。虽然今日杭州商会那边有公开的合作,但哪些该信,哪些不该信却拿不定主意。说实话,面对杭州那些士绅,不知道如何打交道才好。只希望宋大人教我等一些。定有厚报。”
这话是什么没什么毛病的,做生意嘛,东洲天竺的生意都是很能挣钱的。
但这事如此郑重其事地询问却不正常。
因为完全可以自己派人逐步摸索嘛,这么着急的吗?
但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自己拿了抵扣券呢。
宋应昌对杭州那边的个体户、作坊、商会、社团、仲裁议事规则逐一介绍了一番。主要还是一些关键岗位,和办事步骤,特别是格式合同这些叮嘱了一遍。
“东洲那边也是如此吗?”郑东家问完了,打哈哈似地随口问了一句。
“当然如此。”反正多的都说了,宋应昌也乐得多说这么一句。
“不是说很多海盗倭寇疍民过去吗?他们也能懂这些复杂的规则?”
郑东家震惊地询问道。
“那边人人有火铳,不遵守规则的当场就被打死了,规则虽然复杂,人却是简单了许多。”
宋应昌也打哈哈地回应了一句。
说完了这个,就到第二点,关于最近要发行援倭公债的事情了。
这个倭国到底有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抵押支付援倭支出就成了个问题。
不过这话,宋应昌可不敢说准话了。因为倭国他是真不熟悉啊。
事实上,能混到漂洋过海来当倭寇也不在自己国内争权夺利,就已经证明那地方啥也不是了。
但这事不能明说,万一破坏朝廷安排就麻烦了。
当官当久了,自然知道,这些有意透露出来试探舆情的东西,一般上面是真的意动了。只是还没下定最后的决心或者还没做最后的布置。
还没开始就说不行,这就不是忠心的问题了,只会被认为是乌鸦嘴,甚至对阁老皇帝没有信心了。这就严重了。
毕竟只有这百十两抵扣券的交情,宋应昌没必要什么都说。
“既然要发行,肯定得建立交易所。公债不一定要一直持有,低买高卖,多来几轮也是收益的。”宋应昌,只能拐着弯说了自己的初步应对方案。
? ?多谢多谢书友3302***5818的彩蛋章投稿、书友lhpdw的推荐票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