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为政治改革选拔人才,可以说是政治改革的核心,毕竟政务说到底还是要人来施政的,让对的人做对的事,这就是政治改革的核心内容。
但是政治改革只是第一步,也只有完成了第一步,后续的改革才好顺利实施下去。
比如第一步的经济改革,这次的经济改革跟上次不同,上次是货币纸币化、收税调整等内容,而这一次则是开始深层次的革新,激发生产动力。
具体内容就是彻底将大明朝不合理的各种经济制度革除,比如大明朝最大的制造业,全都在官府手里抓着,造船业的代表是龙江船厂这样的官办场子,鼎盛时期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场子,就是现在官府在龙江关、清江浦等地也开办着大量的官办船厂,主要用来打造漕船,归工部都水司管理。
龙江船厂杨潮前年就卖给了姚匠头,一年多的运作,姚匠头已经还了杨潮的借款,现在龙江船厂每年能向杨潮提供十艘大战船,另外还能打造上千条大小漕船,每年利润超过十万两,其中大多数都是杨潮的战船提供的。
姚匠头现在已经开始修复宝船厂,准备将产量和规模扩大一倍,不但能够打造大量的船舶,还要雇佣超过五万的木匠,比现在三万人几乎翻一番。
当然龙江船厂是一个特例,因为这里过去经营的就不错,虽然在官方管理下,但是保留了大量的工具,最宝贵的是数万经验丰富的造船工匠。
卖给姚匠头后,他也很争气。当然也赶了一个好时候,江南经济越来越稳定,战争又摧毁了大量的船只,因此商船的市场很大,经济的稳定和商业的繁荣也让更多的商人参与到了运输业中。打算采购商船跑长江运输,甚至跑海洋运输。
但是姚匠头显然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杨潮将他的事迹通过报纸大肆宣扬,此人俨然已经是明星人物了,别的不敢说,至少南京城是无人不知了。
免费的宣传也给姚匠头带来了更多的订单。但这绝对不是杨潮的目的,否则杨潮就得收他的广告费了,杨潮是拿他做一个标杆,目的其实是希望千万个姚匠头这样的人物出现。
杨潮需要这样的人物,因为杨潮打算大规模出售官产。
将官吏管辖下的。没有效率的各种官产变卖出去,收回一笔收益是一方面,激活这些产业的生产才是最主要的。
大明朝庞大的官产不亚于后世的国企,几乎所有大型的作坊都是官办的,比如纺织业最大的作坊是朝廷的织造局,瓷器业最大的作坊是朝廷的官窑场,兵工生产则是中央到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兵仗局、军器局等等。
首先从南京开始,以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等八局为核心,将南京城大大小小的本来是给皇宫生产的作坊招募商人承办,价高者得。
但是一开始并不顺利。因为没有人敢接手,这些局、作坊过去都是给皇家生产的。谁都不敢保证能盈利,而且还有更深一层的忧虑。因为这跟皇帝挂钩的,商人有些心理阴影。
杨潮不得不采取妥协,找熟人承揽,当然将来或许会落人口实,但是只要自己没有直接参与,也算是公平公正,将来没有抓住机会的人最多说些风凉话。
兵仗局让跟杨父关系不错,过去还算帮助过杨家的李太监接手,杨潮允许他打造各种兵器出售,免费给他办了工贴。
银作局交给了姑苏银铺,邀请他们在南京开设分号,给予了大量的保证,比如绝对不会收回等等,甚至写了盖着大都督府大印的信条。
内织染局给了南京城中最大的纺织作坊家,针工局交给了给金钗楼做活的一个老绣娘,巾帽局说服了局里的老裁缝接手,酒醋面局卖给了金钗楼让康小宝管理,但是浣衣局实在是找不到人接手,毕竟给人洗衣服,似乎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免费给了浣衣局中一个老妇,他曾经是宫中犯过错的宫女,十来岁就被打发到了浣衣局做苦工,什么活都会干,熬了一辈子也成了浣衣局的女官,管理经验丰富。
相比这些作坊,其他产业变卖倒是容易了许多,最容易找到买主的,还是南市楼、旧院这样的官办青楼,因为金钗楼的大掌柜康小宝就积极参与,这些年金钗楼也积攒了大量的银子,不缺购买的资金,康小宝花了三万两银子,才将南市楼从几个勋贵手里抢了过来。
南京之外,接着向其他地方推广,苏州、松江是第二批,浙江、江淮是第二批,苏州的丝织局,松江的棉纺局,杭州的丝织、江淮的盐场和造船厂,都在变卖之列,一年时间杨潮要将所有的官产卖掉,然后将其中的冗员都分配到其他衙门,或者任由他们辞官。
甩掉这些官办产业,官府才能够轻装上阵,而且激发了这些产业的活力。毕竟作为官办作坊,这些手工工场的规模都堪称庞大,也有经验丰富的管理者,设备也是最大型的设备,最有可能发展成现代工场的就是这些作坊了,只可惜在官办之下,文官、吏员和太监三驾马车监督,贪污*,倒空卖空,不但效率低下,而且质量也不能保证,价格还十分昂贵,宫中采办的费用往往比在民间采购要高许多倍。
第二步经济改革和教育培训改革是同时进行的。
首先杨潮鼓励乡下的豪族人士自办家塾和私塾,并且希望他们招收贫贱人家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杨潮愿意支付他们的束脩,对于一个孩子一年一两银子的私塾束脩费用,杨潮认为实在不值一提,每年一百万两银子,就能让他在十年后收获一百万识字的一代人,这笔买卖很值的。
对于这些配合的缙绅家族,杨潮自然也要给与一定的利益,比如允许他们用自家的赋税来抵消办学的经费,对于有的诗书家族来说,将自家的税赋变成办学的资金是用来教化,显然比不情不愿的直接交给官府更让他们能够接受,起码他们可以获得过去读不起书的那些穷人家族的感激。
接着杨潮还要重建各个县的县学,之所以是重建,因为其中加入了大量大明朝过去不曾有的教育内容,第一项每个县学的学生,必须是开蒙过的十岁以上的孩童,他们进入县学后的学习内容也将不同。
在县学中,杨潮加入了数学、几何和天文学等已经介绍到中国的自然科学,同时还会对他们进行一些财务管理、兵法、律法以及农学、工学等实学的课程,目的是直冲科举去的,这样能最低限度的降低豪族送学生入县学的抵触情绪,同时也刺激这些学生用功学习新知识。
当然这些人在考科举前,依然要服至少一年的兵役,对于知识阶层,激发他们的勇气,是杨潮的最低要求,将一个懦弱的管理者推向大航海时代后的弱肉强食的强国丛林中,是对民族的不负责。
而教育改革的第三步,则是建立一所完善的西方式大学,用来研究新出现的自然科学。
对于建立一所大学,杨潮是不遗余力的,因为他知道这其中的意义。
牛顿此时已经五岁了。
就在大明朝灭亡前一年的1643年,牛顿这个人物出生了,似乎有某种隐喻意义,从此世界的中心也一步一步转向了西方,东方的太阳落下了。
但是真的是牛顿这个人物厉害吗,不用怀疑牛顿本人的天赋和努力是他成功的必要因素,但是一个培养出牛顿的教育体系,或许才是牛顿能够出现的必然原因。
正是文艺复兴后,通过吸取古希腊自然科学知识,并且加以总结和发展之后,发展出了现代的自然科学体系,这才让牛顿的诞生有了基础,而牛顿本人是站在无数千人的基础上,将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发展而已,从而让西方拥有了完整的自然科学体系。
牛顿之前,自然科学算是萌芽,而牛顿之后,西方的自然科学找到了方向。
所以说,牛顿这个人厉害,但是培养他的那个教育制度和科学体系,才是基石。
杨潮迫不及待的想要将这一套制度引入进来,至少在牛顿完善科学体系之时,中国人能够立刻接受过来,这样才不会在日后的科学狂飙式发展中,慢慢沉寂下去。
但是要建立一个大学谈何容易,就算杨潮把自己知道的知识都搬出来,其实也不足以建立一套科学体系,因为他不用的知识很多忘记了,生疏了,而根本原因是他自己都没有能够掌握完全的自然科学。
说实话后世的教育体系,其实很大一部分只不过是科学的常识教育,真正的深入教育,都是进入大学之后才会出现,而前沿则是到博士的时候接触的。
所以杨潮既没有条件,其实也没有精力,亲自去培养科技的苗子,强行拔高弄不好还是事半功倍,还不如将教育牛顿的教育体系,照搬过来的好,杨潮相信,以中国人的智力水平,还不至于理解不了。
杨潮的精力,更应该放在总领全局上,毕竟他是一个统帅,作为一个统帅,最应该关注的,其实是战争,这关乎国家民族的安全。
————————————
本人新书已经发布,书名《大国崛起1900》,记得收藏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