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十三层的建筑,内藏的食物,足以坚持半年之久!
朱由检在下令建造之初,就召集一众大匠人、大将军,集思广益,考虑好了坚守作战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朱由检统一制式修建的总督府,就是一座新型要塞堡垒!
而相对于修建一座传统的城墙式城池建筑,新型总督府建筑,更有性价比。
这就不说朱由检已经下达《大明建筑法》:
“今后凡我大明军民子弟,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城池、定居点、工厂、作坊、采矿点等,修建一切居住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士兵居住的军营、工人居住的厂区、百姓居住的房屋等任何建筑,都必须采取“围屋式”建筑布局。
房屋建筑院落,统一朝向内部,对外的一面,必须按照《大明子民防守法》之统一构造式样、要求修建。
如有违者,剥夺一切已经赐予特权,并抄没家产。
三代以内,不得从事科举、从军、土地法令等一切国家、政府,主导的任何事宜。”
说白了,就是采取联排式的建筑方法,使得俯瞰状态下,呈现“回”字形、“◎”形。
而这样的建筑,天生就是便于防守的。
比如南方的“围屋”。
围屋
实际上,围屋形建筑,华夏很早就有了。
我暑假去西北的时候,在兰州博物馆,见到了一个出土的陶制西晋时期堡坞模型。
这就是经典的围屋型建筑。
当时正值乱世,北方一片混乱,这个模型,很可能就是当时堡坞的建筑式样。
出土的西晋堡坞陶模
(我国很早之前,就会在制造大型建筑前,制造小样了。
最出名的,则是宋代时期,按照一定比例,制造船只小样,让工匠放大后,建造船只。
到了明代,小样改进成了更加科学的图纸。
这一点,成了后世的必需品。)
后世留存围屋建筑最多的,是福建、两广、湖南南部等区域。
围屋的式样,有直角的“回形”、圆形的“◎形”、不规则的“且形”、“A形”……
且形围屋
还有圆形和回形结合的方式。
不管是哪一种围屋,都是根据地形,制造的用来防御的居住型建筑。
庙街这里,地势平坦,又有黑龙江护卫,因此,巩永固就采取了“回”字样修建城池。
整个北疆三省,因为地域广袤,因此,城池基本上都修建在了平原上。
因此,采取“回”字形修建的,是普遍状态。
回形围屋
区别就是人口多的城池,“回”的“口”更多,就像是套娃一样,一层套一层。
人口少的地方,就是一个单纯的“回”而已。
这么一来,就算不要城墙,百姓们自发修建的房屋,就是城墙!
庙街这里,是整个北疆三省,人口最多的城池。
整个奴儿干城,“回字”的“口”,已经套了十二道。
组合型围屋
换句话说,就算不计算了总督府,巩永固的手上,也有12道城墙可以用来防守作战。
巩永固回到总督府,还没进了院子,就听到丁南来的大嗓门:
“你这小子,一点尊卑劲都没有,老子好赖也是子爵,陛下给咱封了方圆百里的江山呢!
你就该听我的。
俗话说得好,姜是老的辣,你小子的阅历浅着呢!”
“子爵咋了,说的谁还不是子爵一样!
不就是百里江山么,我也有!”
褚大壮梗着脖子:
“丁叔,咱们就事论事。
我说咱们永乐省这边,天寒地冻的,想要发展,还是要优先发展了旅游业。
咱们那么多岛屿,就该修建了不同的游乐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了商贾前来。
按照陛下的话,那叫打造地方特色,招商引资。
只有打出差异化,才好吸引投资!
只有商贾愿意过来,咱们才能有了人气!
商贾多了,咱们这就能发展起来。”
“咦,你小子翅膀硬了是不?
当年可是你这些叔伯们,将你养大的。
我还是那句话,咱们这边自然资源丰富,就该打出旗帜——
只要有人愿意搬迁过来,不但按照陛下的规矩,给予土地,咱们还要将有限的资金,拿来扶持他们。
只有基本盘盘活了,人口多了,咱们才能建设好了永乐省!
只要人多,还愁没了商人?
商人都是逐利的,有钱赚,不需要咱们吆喝,他们自己就要屁颠屁颠过来!”
丁南来毫不示弱,甚至拿出了曾经养育褚大壮说事。
褚大壮缩了缩脖子,只好摆事实讲道理:
“丁叔,一码归一码!
整个北方、整个南洋都在大开发,这是多大的地盘?
比咱们大明原本的两京十三省,可是足足大了四倍之巨!
尤其是南洋,人家那边气候的优势,可是比国内还好!
咱们毫无优势。
咱们的优势,就在于地方足够大,土地资源,才是咱们真正能够区分南洋的第一要素。
我还是坚持意见,先招商,打造出别具一格的风格之后,才有了吸引力。”
……
巩永固摇头苦笑。
自从新年大朝上,陛下提出北部、南部新纳入土地,开始大开发战略之后,他这总督府,就像是菜市场一般。
一天三小吵,三天一大吵,就没个安静的时候!
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北疆真的不占优势。
这边天气太寒冷了。
新年至今,眼看就一整年了,然而,偌大的北方三省,迄今为止,只吸引来了不到两万户。
而东北三省,已经吸引了近二十万户了!
相差整整十倍!
当然,相对南洋来说,北方九省,就是小弟的小弟。
(北方九省:奴儿干三省、东北三省、蒙古三省。)
整个南洋,截止今秋暮秋底(九月),专供官场内参的《大明帝国邸报》上,刊登百姓迁居南洋户口数量——是126万户!
这还不包括迁入三宣六慰的户籍数量!
整个北方九省加起来,也就是比人家零头稍微多了一点点……
(注:不要怀疑这个数据,明初人口更少的情况下,单单移民西北的户数足足五十万户。
据统计,明初至永乐十五年间,全国共迁移军、民超过一千三百四十万口之巨!
移民比例,占据当时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