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我没啥话要说,都听你们安排就好呢。”曹八妹赶紧摇头否定了刘氏的询问。
其他人都将目光从曹八妹身上移开了,唯独刘氏还是满脸的狐疑。
老杨头把十周年忌的具体日子告诉了大家之后,又报了一些到时候祭奠要用的祭品,杨华忠直接找来了一根笔一张纸,详细写在纸上。
等到写完,还不忘吹干上面的墨汁,递给老杨头,好让老汉复阅一遍,看看可有遗漏之处。
老杨头看完之后,非常满意的点点头,“好,非常好,就照着这份清单去置办即可。”
“这份钱,我和你们娘来出。”老杨头说着,这回并没有打空头支票,而是当真放下纸张,在腰间抠了半天,抠出一只皱巴巴的钱袋子。
“唷呵,你爷又有钱了!”刘氏悄悄碰了下杨若晴的胳膊肘,压低了声调侃。
杨若晴当然知道刘氏到底想表达啥。
端午节之前,老汉是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硬气和霸气的,还自己买单。
这过了一个节日,来自家里各房儿孙们的孝顺,全部到了手,老汉和老太太的钱袋子又充盈起来了。
不说别的,单说杨华忠和杨华洲兄弟俩,据杨若晴所知,杨华忠除了老汉老太太的入夏的两套衣裳鞋袜之外,还额外给二老分别包了一两银子的孝敬钱。
杨华洲是跟着杨华忠来的,钱的数量是一样,只不过因为杨华忠他们给老两口置办的是衣裳鞋袜,杨华洲和鲍素云于是便给二老买了很多的生活用品,还有零嘴小吃,烟叶子,酒,梳头油等等东西。
四房杨华明给的少一些,但是每个老人家两百文钱也是有的。
除此外,杨永进他们这些孙子辈的,也都或多或少给了老头老太太孝敬。
最大头还是在大安那里。
身为长淮州巡抚,不能在家中对爹娘爷奶尽孝,所以他端午节的时候托杨华忠捎给老头老太太很多长淮州那边的吃食,小朵给他们二老扯的几匹布料,以及大安包给二老的红包。
红包的数额是每人二两银子。
如果把账目暂且算到这里,老汉和老太太手里目前都分别拥有将近五两银子了!
五两银子啊,放在村里的五六口之家,一年到头吃吃喝喝再添置几套新衣裳,五两银子都够花了。
何况这老头老太太平日里过日子基本是没有花销的,都是各房供养着,所以手头这些银子都是他们的私房钱,可以自己自由派发。
这不,刚好赶上大伯杨华安的十周年忌日,老汉手里有钱,说话硬朗,办事有底气。
当下就不顾杨华忠的反对,从皱巴巴的荷包里拿出一两银子来放到杨华忠的掌心里。
“我先前就说了,这次操办的钱,不要你们操心。”老杨头再次重申,嗓门比先前还要大,底气十足,“不止是老三老四你们,还有永青你们哥几个都一样。”
“十周年忌,我和老太婆出钱来办,这也是我们当爹妈的,这一生最后能为老大操办的事了。”
“爹,您老可别那么说……”
“是真的,我都快九十岁的人了,你们娘也快八十,再有下一个十年忌,我们两老的,怕是都不在人世了。”
“所以这回老大的忌日,你们大家伙儿能来凑个热闹,捧个场,就尽量来,钱这块,不要你们掏一个子儿,这也是我和老太婆决定好的,你们听着就成!”
……
骆家,后院的饭堂里。
杨若晴带着娘家爹妈,弟妹何莲儿,以及两个侄子过来吃饭的时候,锅里的菜已经热第二遍了。
对此,杨华忠和孙氏是非常的惭愧,也非常的感动。
杨华忠跟骆铁匠那里解释着晚来的缘由,孙氏则跟王翠莲那里诉说着……
骆铁匠和王翠莲都是通情达理的人,对此当然是一百个理解。
尤其当听到日期定在五月十七,王翠莲趁着杨若晴来灶房给孩子们拿小竹碗的机会,悄悄跟过来,“晴儿,还有五日,咱要不要给棠伢子那边捎个信?”
杨若晴明白王翠莲的意思,大妈总是一个礼数周全的人,而且,尊重老杨家那边的事情,也是对自己这个儿媳妇的在乎。
“大妈,这次我不准备给棠伢子捎信,用不着。”
“十周年忌,在咱这边也算得上是大事了,有闺女的,闺女是要给娘家这边送礼。”王翠莲道。
“我大伯没有闺女,只有侄女。”杨若晴说。
“如果是我爷奶将来十周年忌,我可能都不太会让棠伢子他们回来,除非他们刚好有空闲,可以顺带回来转一圈,我才会捎信,否则我不会因为娘家这些拐了弯的事情去影响他。”
除非是三房的事情……
但还有个前提,那就是事在人为,万一当时骆风棠正在前线指挥作战呢?正在沙场浴血奋战呢?别说是三房的事情,恐怕就算是她杨若晴嗝屁了,她都会让儿子女儿们保密,千万不要影响前线的爹……
“大妈你放心吧,我在家呢,我大伯十周年忌的事,我会表达一份心意的,这就够了。”
“对对对,我和你大伯也在家,到时候我们肯定也会一起过去。”
“嗯,到时候再说,咱先吃饭吧,几个小家伙还等着我的小竹碗呢,呵呵。”
先前才刚刚吃饭,牛牛就不小心把碗给打翻了,碗是杨若晴自己设计的图案,让人送去云城那边的一个举国有名的瓷窑厂烧制出来的。
可以说骆家的碗筷不仅仅是供吃饭的餐具,更是一种艺术品,极具收藏价值。
当然了,价格那块也是非常的美丽。
牛牛打碎了碗,何莲儿还有点担心小孩子的调皮行为会惹来骆家人的小不满……
结果,杨若晴和王翠莲他们第一时间第一反应就是关心牛牛有没有受到惊吓,小手儿有没有割到……
“都怪我,思虑不周,我早就给孩子们准备了耐摔的小竹碗和小木碗,忘记拿出来了。”就这样,杨若晴才来了灶房取碗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