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宁想着等过几天肖雪和秦冰冰她们回来时,一人给她们一个箱子提回去。
这箱子在港城那边卖几百块港币一个,都是皮的,质量颜色都好看。
适合小姑娘用来装衣服行李。
过了半个多小时,午饭做好,众人开始落座吃饭。
晏宁想到三月份还要回港城的事,那她在港城开店的事还是要告诉晏家人一声。
毕竟以后她大部分时间都要待在港城了。
“爷爷奶奶,年后三月份我还要过去港城。”
晏老太太夹菜的手停顿了一下,“咋啦宁丫头,你才回来待一个多月又要去港城了?是有什么事吗?”
她心里想着是不是宁丫头这段时间在港城过惯了富贵生活,现在不想留在内地生活了。
晏宁:“我在港城准备开一间珠宝店,店铺和工厂都已经准备好了,
开业的时间定在了四月十八号,所以三月份我就要回港城去,
而且以后大部分时间我都会留在港城发展。”
话刚落,就看见旁边几人都一脸震惊的看着她。
晏老太太瞪大双眼,不可思议道:“开珠宝店?你自己开的珠宝店吗?”
晏宁微微点头,“是我自己开的,就是用之前在港城卖的翡翠赚到的一亿港币,
我觉得钱留着只会贬值,还不如拿来投资和做生意。”
晏国殊震惊过后满是高兴,“小宁,你可真聪明能干,居然都开起店来了,
果然在京市长大的孩子就是厉害,教育不一样,学到的本事也多,
小宁,你说这港城那么发达,是不是那边的钱特别好挣啊?”
晏宁斟酌了一下,“二叔,港城那边如果是找个工作糊口,那倒是不难,
可要是想发财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不光要吃苦耐劳和努力,
最重要的是还要有头脑和运气。”
晏国殊又问:“那要是我们这边的人去了港城那边能找到什么工作?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他想着如果那边工作好找的话,就让晏宇麒也去港城那边找份工作做。
反正晏宇麒现在待在家也是闲着,出去港城见见世面也是好的。
总比待在吉省这一亩三分地的强。
正好晏宁也在那边,还能帮忙照看着一点,不至于让晏宇麒像在羊城一样,像脱了缰的野马没人能管住他。
而且他们这边的工作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找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晏宁笑笑,“二叔,能找到什么工作这可不好说,而且那边说的都是粤语,
学历高的找到的工作要轻松一点,大概一个月有三四千的工资,
不识字的去了也只能干体力活,估计一个月能挣一两千吧!”
正在吃饭的几人又被震惊了一下。
晏老爷子三两下将嘴里的东西咽下去,“啥?干体力活都能挣到一两千块钱?是港币吗?”
这不跟捡钱一样吗?
晏宁点头,“但是那边消费更高,一个月房租都要几百块,一碗面条米粉都要三四块。”
晏国殊觉得即使港城消费高,但一个月省下来的钱在内地这边也要赚好几年了。
他琢磨了一下,这事可以和晏宁商量商量,问一下她的意见。
“小宁,我寻思着你大哥这段时间闲在家里没事做,你小叔介绍的工作他又不愿意去,
你看让他也去港城找份工作干怎么样?让他也出去长长见识,开开眼界,
正好你也在港城,可以看着你大哥一点,这样他做事才不会莽撞乱来,
你觉得这事可行吗?不行的话就算了。”
晏宇麒一脸错愕的看着他爹。
让他去港城找工作?
晏老爷子皱着眉,“可是现在那边不归咱们国家管,这等于是出国,这能随随便便就过去吗?”
晏国殊迟疑了一下,“这……小宁上一次一个人申请了那个什么手续就过去了,小麒应该也可以吧?”
晏宁道:“这事还得看出境管理局那边能不能批,如果不批的话就不能出境。”
还有三年就改革开放了,这两年普通人从内地往返港城的政策不像七十年代初那么严。
像晏宁上次去港城申请的出境一个星期就批下来了。
如果晏宇麒以外出务工的理由申请出境不知道能不能批。
晏宁吃完最后一口饭放下碗筷,随后看向晏宇麒。
“大哥,你是怎么想的?你想去港城还是留下来继续做你以前的事?”
以前的事就是继续在吉省黑市倒卖物资,她继续供货。
晏宇麒明白晏宁说的意思,他认真思考了一会儿。
如果他继续在吉省的黑市倒卖物资,一个月能卖四批货物。
一批货物他能净赚一万五千多块钱。那四批货物就能赚六万多块钱。
一个月赚六万多自然比港城一个月赚一两千港币要划算太多。
但他又有点想出去看看港城的那边的发展,看看华国以外的世界。
他爹说多出去长长见识这句话说的对,人总归不能闭门造车。
所以他现在十分纠结。
晏宁看出了晏宇麒脸上的纠结之色,开口道:
“大哥,你现在也不需要急着做决定,可以先好好思考几天,
等你想好了再告诉我,不管你想做什么我都支持你。”
晏宇麒点点头,“好,那我再仔细琢磨一下。”
大家都吃完了饭,宋秀媛将碗筷收拾去了厨房洗涮。
其他人又挪到炕边烤火。
晏老太太说起了买年货的事。
县城里这几天有摆摊卖年货的,年前这几天都没人查也没人管。
从今天二十五号一直摆到二十九号。
几人商量着后天二十七号去县城买年货,除了晏老爷子和晏国殊,其他人都去。
……
二十七号早上。
晏老太太、宋秀媛、晏宁和晏宇麒、晏宇麟五人吃过早饭后就坐上队里的拖拉机出发去县城。
大队上的拖拉机只有在年前赶集这几天会用来拉人。
每天早上八点一趟,中午十一点半回来。
下午两点钟去一趟,晚上六点钟回来。
晏宁几人七点四十吃完早饭赶去村口集合时,村口那棵大柳树下已经来了十多个人。
村里的人倒是没有一窝蜂的都挤在同一天同一个时间段去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