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三更)
李丰一听,制科,这科目自己当然知道,皇帝经常要下诏书选才。
这科目主要是考策略,现在一般是三道策。
这个科目下面有许多小科目,比如:方正直谏、廉洁正直、下笔成章、才堪将相、勇冠三军、博通坟典……等等上百种。
总之就是皇帝需要人才之时,临时下一道制(诏)书,安上若干个名目,再设几名考官,几个月之后就开考,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名额限制。
当然,要想得中,肯定不容易,否则就不值钱了,怎么可以后来和进士相提并论?而且古代人对于文章、诗词特别看重。
当然,对自己的仕途而言,确实有功名和没有功名完全不同。
李丰见刘子浚劝说自己参加制科,于是回答道:“鄙人才疏学浅,怕是不敢随意献治国之策!”
刘仁轨一听,道:“李郎过谦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只要确有大才,我等已经入仕之人,难道还怕被埋没吗?”
他这么一说,众人都点头称是。
……
临别之前的一日,韦师专门从西乡赶过来给众人送行。席间,自然又把李丰大大夸奖一番,说他的将进酒一诗,怕是要成为千古绝唱。
李丰只得摇头苦笑,心中负罪感与荣耀感交织,连他自己都有些茫然了。
……
从洋州到京城,一共八百里,每日行两站六十里,最后一天多跑了一站,第十三天中午抵达京城。
一路上,李丰与薛万均、刘仁轨、王伏胜等人的关系倒是越处越好。
主要是李丰很大方,毫不吝啬钱财,每顿与几位官员所吃的饭菜,必定大大超过标准,还时不时的买酒菜送与随同薛万均出行的胥吏。
到了京城之后,众人分别。刘仁轨一家与李丰一家在崇仁坊里找了一家旅店。这崇仁坊也是进京赶考的举子习惯的居住地之一。
刘琳对于李丰一直避而不见,这让李丰心中很有些负罪感。
抵达京城的那天晚上,他不得已写了一封信,并送了两样小礼物,暗自托刘子浚交给刘琳,以再次表达误会之意。
刘子浚知道二人有误会,不是自己的妹妹误会李丰吗?怎么他要反过来给自己妹妹解释?
他虽然觉得有几分奇怪,不过由于相互关系很好,他也并未说什么,答应帮忙。
因为他听父亲说过,李丰已经定婚,应该不至于和妹妹发生什么关系。
第二日,李丰与刘仁轨一同上吏部报到,领了告身(官员任命文件)。
李丰还去门下省在皇城中的外省办理了入职,一位正五品王姓给事中负责这里的一切。
他告诉李丰,暂时不用着急,先去领官服,待皇帝召见完之后,才正式进门下内省办差。
因此,李丰又去少府监领了官服,这官服是成套的,从帽子到鞋、腰带都有。而且一共有五套,是在五种不同场合之下穿的,最常见的就是普通公服。
李丰是七品官,官服为绿色,与刘仁轨的官服一样,接下来二人就是等面圣通知。
……
第二天晚上,刘琳回信:“碧潭惊梦,已入九霄,愿君鹏程万里,无需念奴!”
李丰一看,好像她已经看开了,这就好,但愿不要再找自己麻烦。反正他父亲马上就要出去当县令,数年之间和自己没有关系。
当然,如果她真的要嫁给自己,如何对杨家说明,倒是很有些麻烦,而且还会惹得他人耻笑和鄙视。
……
期间,还去拜访过马周,不过马周正在宫内值班,并未见到人,李丰只得把带来的四坛白酒送给他。
刘仁轨先被李世民叫去,因为他带队剿匪立功,皇帝还赏赐了他一百匹绢帛,赐勋“武骑尉”,这是最低一级勋,当然还说了一大通勉励的话。
刘仁轨回来之后非常兴奋,说道:“李郎,这次剿匪能够成功,还多亏了李郎呢!晚上我请李郎吃饭,明日我就赴任。”
授勋后,他一年会增加六十亩永业田,一年会增加好几十石米,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李丰一听说他明天就走,赶紧说道:“刘公,这顿饭怎么能轮得到刘公请?该是学生给刘公践行才对!”
晚间,一行人就在旅店吃饭。这次,刘琳出来了,装作没事一般,和李丰打了招呼。
这次李丰抢着付钱的行动没有成功,因为刘子浚把他拉住了。
刘子浚不会离开京城,他要在京城州学上学,也不知道刘仁轨走的谁的门路。
李纪现在年龄太小,只有送他到“坊学”读书,因为州、县学堂的学生,最低入学年龄是十四岁,最高年龄为十九岁。
刘仁轨走后的第二天,终于有门下省的人来通知李丰,让其次日辰时到太极殿面见李世民。
终于等到这一刻了!李丰心中也很有几分兴奋。
“哥,那皇帝住的宫殿是何样子的,你回来可一定要给我说说!”李纪一听,很有几分向往。
“前几天,我不是带你去尚书省、门下外省、以及少府监了吗?宫殿和那些地方也差不多的!”李丰随口对付他。
“哥,你少骗人了!皇帝住的地方,与宰相办公的地方能一样吗?”
“估计也就是房子大些吧?好的,哥去看过之后,一定回来好好跟你讲,不过你要好好读书,今后你也有机会进去的!”
“嗯!”李纪眼光之中充满了渴望。
李丰一看,自从自己当了官之后,这个弟弟似乎好学了很多。最后都想办法把他弄进万年县学堂就读,争取考个明经,或者其他什么科目!
一想到考试,李丰忽然想,明经也不那么好考,贞观年间一年不过五六十个人,进士才十几个人,弟弟怕是考不上的,毕竟这个竞争率是千分之一
还是得学一门比较好考的,学什么呢?明法?明书?还是明算?
他脑袋里面琢磨起来,忽然,他灵机一动:干脆考算学!
所谓的算学就是数学,自己把那个《九章算术》、《海岛》、《夏侯阳》、《周髀算经》等等若干算学教材买来,对照古教材,用后世的数学方法教他,搞不好三五年就可以通过考试。
嗯!想到这里就非常高兴,心想,一般的算学生要学八九年,自己争取用一半的时间把弟弟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