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大的箭矢再次离弦而去,那霸道的音爆之声与上一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了第一次的击发经验,这一次,四支箭矢可比上一次整齐的多。
几乎全都在第一时间奔着萧观音奴便去了。
此时的萧观音奴,刚刚捡起萧达凛的尸首,他的一众手下还算有眼色,纷纷举起小圆盾,在他的身前形成了一道屏障。
可是,他们对于大宋强弓硬弩的固有认识,害了他们。
老观念害死人呐!
四支粗壮的箭矢,携带着风雷之声,瞬间便穿透了他们用小圆盾构建的屏障。
“噗、呲、噗、噗……”
这一次,萧观音奴死的更加彻底。
有了小圆盾构建的屏障,他有恃无恐,因此连躲避都未躲避,被闷死在里边了!
直接就变成了不会动的活靶子。
一代辽国大将萧观音奴,死的时候竟然连一声惨呼都未来得及发出。
就这样痛痛快快的与他相交莫逆的萧达凛共赴黄泉了!
真好!没有一点痛苦!黄泉路上也不孤单!
一众侍从们蒙圈了!
望着手中那纸糊一般的圆盾,愣愣出神。
片刻之后,终于有人率先反应过来了,大吼一声:“叽里呱啦哇啦孤立……”
应该说的是,“风紧扯呼!宋人的硬弩真特么厉害!再不跑小命就没了!”
顿时做鸟兽散!
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啊!哪里还顾得上替萧观音奴和萧达凛收尸。
城头之上的强弓硬弩再次建功,城墙之上,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宋军将士们,再一次不顾一切的山呼海啸般欢呼。
辽军的士气一落再落,简直一落千丈啊!
萧达凛与萧观音奴,这可是辽军之中的两员悍将啊!
偶像般存在的人物,就此折戟沉沙,能不令辽军胆寒吗?
第一次,归咎于萧达凛轻敌大意运气不佳,尚说得过去。
可是这第二次呢!众目睽睽之下,大家可是看得清清楚楚,萧观音奴明明拿了小圆盾!
而且,他的一干手下还用小圆盾为他构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箭矢透过屏障,轻而易举的闷死萧观音奴,这他么能算是轻敌大意?能算是运气不佳吗?
这分明就是宋军的强弓硬驽犀利呀!
如此犀利的强攻硬弩,这么远的距离,射程之外,还有如此巨大的力道,不得不令人胆寒呐!
以前打攻城战,他们不太惧怕宋军的箭矢,认为即便是射到身上也无关痛痒!
大不了也就是个轻伤呗!
因此攻城拔寨,他们毫无顾忌!
可是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之后!试问,日后攻城的时候。还有谁再敢义无反顾?
这就是新式,杀伤性武器的威慑力!
即便是放在后世,也是这么个道理!米国人的新式武器,谁不忌惮?
可以说,经此一战,射死萧达凛,萧观音奴事小,摧毁了辽军的好战之心,事儿大!
端的是意义非凡,意义深远呐!
萧太后闻报之后顿时如丧考妣。
萧挞凛死,萧观音奴亦死!全军士气跌落到了冰点!这一场战,基本上已经不用打了,输定了嘛!
萧太后痛哭不已,为此,五日无心过问政事。
此后的辽史这样记载:“澶渊之盟前昔,澶州城下,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萧观音奴身死,我兵(辽兵)失倚,萧太后辍朝五日。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五日之后,由于宰相寇准的军报非常的振奋人心,宋真宗决定亲赴一线鼓舞士气。
宋真宗便携一干重臣抵达澶州。
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宋真宗的御驾亲征鼓舞了士气,此消彼长之下,辽军自此一蹶不振。
其实,打仗打的便是军心士气。
有句话叫做:兵败如山倒。
形容的其实就是军无战心之时的可怕。
对辽军而言,此时便是军无战心、人心惶惶。
而反观宋军,得知自己的军中竟有如此犀利的强弓硬驽,士气高涨,仿佛连自身的战力都提升了数倍似的。
连澶州周边的普通民壮,亦纷纷拿起了武器,自发地参与到了抵抗辽人的战斗中来。
一时之间,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军民多达几十万人。
宋真宗赵恒到北城转了一圈之后,也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于是也就安下心来,留寇准在北城全权总理各项事宜,自己回南城住下。
而这个时候,辽国的这些契丹人,又遇到了一个大困难。
因为尽管他们之前出兵进展顺利,但是经过澶州城下这么一耽搁,无法做到以战养战,战线拉得过长,补给非常困难。
不能拿下新的城池,就无法得到后勤补给,几十万大军人吃马嚼、坐吃山空,每日里的消耗,那是惊人的!
再加上,此时军无战心,又是孤军挺进到了宋朝腹地,万一战败,后果不堪设想。
萧太后本身也非泛泛之辈,这个老娘们儿,其实也是一个很务实的ling导人。
在出兵之前,她其实已经做好了可战、可和的两手准备。
尽管他非常希望看到饮马江南,可是,未虑胜先虑败,最坏的打算,其实她心中也有数。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便起了与宋朝和谈之心,先前不是已经有宋军降将这样劝过她了吗?
此一时彼一时,这时她便想起了这一茬。
于是,这老娘们灵机一动,便借坡下驴,听从了降将王继忠的再一次议和建议。
这娘们也是雷厉风行,想到了便去做!
她果断派人赴入澶州,向宋真宗委婉的转达了她罢兵息战的愿望。
这也正是宋真宗赵恒的心愿!
别忘了这家伙,尚未开战之时,便想跑到江南去偏安一隅啊!
如今,辽国的萧太后竟然主动要求议和,这么好的大好事!对于这么个货来说,他焉能拒绝?
所以,根本就未同任何人商议,当即就自己拍板了,回信辽国萧太后,表示宋朝也不喜欢穷兵黩武,愿与契丹达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