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姐,根据我们最新的汇总消息,你们刘家收购的本行股权,已经达到要约收购的条件。
根据相关规定,你有义务透露你们的真实持股情况。”
刘淼微笑着说道:
“没问题,章总,麻烦把我公文包拿过来。”
很快,章茹就亲自把刘淼的公文包送了过来。
刘淼从公文包里拿出汇总材料,扫了一眼最后的汇总数据说道:
“汇总之后,我们大约总共购买了31%汇丰银行的股权,这些股权现在分别持有在维创系旗下公司以及合作伙伴的手中。
总之一句话,就是我们现在已经总计持有31%的汇丰银行股权,必须时,完全可以汇总到一个账户里,到时候,就会形成汇丰银行名义上的大股东了。”
这个时候,浦伟士寒声说道:
“我们汇丰银行是不会欢迎这样的恶意收购的。
你应该明白,汇丰银行一直是由管理层占据主导地位,银行的股权极其分散,而且,银行实行员工持股,重要的员工都持股。
我们银行将股权激励视为汇丰银行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有相当多的员工通过持有汇丰银行股权分享到了汇丰银行的成长成果。
据我了解,贵公司也是拥有这样的企业文化。
但是,如果汇丰银行多出了一个控股股东之后,我们银行的企业文化和股权激励政策都将有可能出现变化,因此,我们银行所有的中小股东和持股员工,都不希望出现一个控股大股东。”
刘淼心里暗笑,Gp的企业文化。
汇丰银行之所以股权分散,这主是有各种原因造成的。
刚开始,汇丰银行在香江集资成立的时候,股权并不是很分散。
但是,在漫长的发展岁月里,尤其是在二战日军占领香江期间,日军将汇丰银行大量的贵金属和值钱的物品搜刮洗劫一空,然后又恶意摊派发行了大量的债券和军票,对汇丰银行和香江的金融行业进行了洗劫。
所以,二战后汇丰银行在财务上其实已经处于破产状态,不过,由于香江ZF不允许破产,注入资金救活了汇丰银行,同时汇丰银行又引进了不少资本。
加之后来汇丰银行上市以后又进行了多次融资,由于汇丰银行分红比较丰厚,业绩成长比同期的地产股更加稳健;所以,有不少小股东很看好汇丰银行所以长期持股不放弃,所以导致汇丰银行的股权更加分散。
另一方面,由于汇丰银行的股权分散,没有控股股东制约,导致汇丰银行的管理层话语权越来越大。
为了给管理层谋取更多的利益,汇丰银行出台了员工持股措施,使得一些员工可以用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认购股票。
而员工持股所获得的股票,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来源于汇丰银行增发的股票,另一方面则是汇丰银行从股市中回购的股票,然后管理层再把这些回购回来的股票低价卖给内部职工。
管理层找理由窃取股东权益,还要将之神话为企业文化,真是笑话。
刘淼不以为然的说道:
“如果我对汇丰银行的员工承诺,可以给他们涨薪,让他们可以拿到和维创系核心企业员工同样的薪水,你认为汇丰银行的员工到底是支持你们还是支持我?
与此同时,如果我对中小股东说,我可以加大分红力度,还会实施一系列可以为股东创造效益的措施,你猜这些小股东是支持你们还是支持我?”
这个时候,汇丰银行董事局主席也就是大班浦伟士沉声问道:
“好吧,我们打开门窗说亮话吧,你们刘家到底要如何才会放过我们汇丰银行?你应该知道,对于反收购,我们不是没有办法的。”
其实,在此之前,汇丰银行方面也做好了两手准备。
他们在汇丰银行之上又成立了一个汇丰控股,汇丰银行股权确实很分散,但是他们设计了一系列方案,打算争取说服一些汇丰银行的股东,把汇丰银行的股权置换为汇丰控股的股权。
而汇丰银行和汇丰控股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只不过汇丰银行的总部在香江,而汇丰控股的总部则搬到伦敦去了。
在资产方面,两者也将进行一系列的置换,汇丰银行将会把大量的资产卖给汇丰控股,而汇丰控股也会把一些资产卖给汇丰银行。
在两者置换置产之后,有可能汇丰银行就会被掏空了。
这个时候,刘淼慢悠悠的说道:
“我们维创系由于未来发展的需要,希望收购一家银行,至于是不是汇丰银行倒是无所谓。
这样吧,我们可以停止继续收购汇丰银行的股权,作为交换,我们希望获得汇丰银行的子公司恒生银行。
我重复一下,只要把恒生银行给我,我就不会继续收购汇丰银行股权了。”
浦伟士暴跳如雷的说道:
“不可能!”
浦伟士气的都要拍桌子了,他的内心已是怒火奔腾了,要知道,恒生银行即使在汇丰银行的所有子公司里面,都要算是一块金字招牌了。
六十年代,当香江银行业发生挤兑危机的时候,汇丰银行趁火打劫,仅仅以5000万港币,就收购了恒生银行51%的股权,后来,又陆续增持到62.14%。
其实,恒生银行的增长速度一直比汇丰银行快。
主要是因为,恒生银行的规模比较小,加上经营得当,所以发展一直比汇丰银行快,给股东的回报率也远远高于汇丰银行。
由于,汇丰银行在全球进行了一系列的并购投资,为了筹措收购资金就必须增发新股,自然就会摊薄老股东的收益了。
而恒生银行的业务一直很稳定,一直没有搞啥增发,所以回报率自然就远远高于汇丰银行了。
目前,在香江本土业务方面,恒生银行主要做中小企业贷款和房地产按揭贷款等业务。在香江拥有的客户规模,仅次于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
虽然后来中银国际规模超过恒生银行,不过这是另一个时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