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长安出乱了,去年底雍州大旱,百姓颗粒无收,雍州之地已是赤野千里,李傕、郭汜、樊稠等西凉诸将正在闹矛盾,彼此间相互攻伐。”
刘鑫已经快两年时间没有管长安方面的事情了,如今郭李二人闹矛盾,多半是陛下刘协要东归了。
沮授又接着说:“长安大乱,必波及陛下,陛下被西凉人掌控已久,或想彻底脱离西凉人的控制,唯有东归。”
“据闻,朝中有人曾替陛下奔走,托人找到白波军杨奉等人,请白波军护送陛下东归!”
果然,沮授谈到了此事,待会儿他该不会想建议刘鑫出兵把刘协迎到幽州去吧!
“白波军送陛下东归!哈哈哈哈!”徐庶突然大笑起来:“陛下就算东归也不是一个人回来,整个朝廷文武百官有数百人,今雒阳已毁,陛下东归去哪?难道随白波军去河东?”
“不管去哪,为陛下修建宫宇,解决陛下吃住行,又要养着一帮大臣,这花费不菲,白波军一帮土匪,自己的士兵都还在饿肚子,哪有钱养陛下。”
“白波军又是常年为匪,他又如何善待陛下?我大汉天子,又岂能和一帮盗贼一起?真是无理至极。天下之大,能有实力迎回并能安置陛下的人,最多不超过三人。”
徐庶向刘鑫施了个礼:“将军便是其中之一。”
刘鑫看到徐庶如此,便以为徐庶支持他迎回刘协。
沮授连忙接过徐庶的话:“我意亦是如此,将军不如出动一支军队,经河内、河东之地渡河,到长安将陛下迎回到我冀幽之地,可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朝廷之威讨伐不服之人。如此,我军行事名正言顺,征讨亦无人能挡。”
把刘协迎回来,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刘鑫也不得不慎重。他看了一下贾诩,想听一下贾诩的意见。
这时徐庶却接着说道:“将军,我以为要慎重考虑。”他的话让刘鑫稍微一愣,刘鑫以为他也会支持迎回刘协的。
徐庶接着说:“自董卓以来,朝廷为西凉人所掌控,西凉人借陛下之威为非作歹已久矣!由此导致朝廷纲常不在,天下大乱,朝廷亦早就失去权威,天下诸侯,有谁还会在乎陛下呢?”
“大错已铸,我军就算迎回陛下,亦不能拨乱反正,天下人必以为将军跟董卓、李傕、郭汜一般,反而败坏了将军的名声。”
“汉室衰落,已是不可挽回,将军苦苦维持一个破败的汉室,于事无补,倒不如破而后立,重新建立新的基业。”
“且我刚才已经说过,迎回陛下,光建造宫宇,安排朝廷百官,花费无数,恐怕会增加我军的负担。将军连自己的将军府都没建,何苦反为他人建造宫宇呢?”相对于袁绍在邺城建造的宫殿,刘鑫的府邸还真是寒酸,手下一帮人都看不下去了。
徐庶的话说得有些大胆,或许是刘鑫势力大了,手下这帮人说话做事也开始毫无顾忌起来。他的话也让沮授有些不解,就连沮授也以为他是支持迎回陛下的,结果却来了个反对意见。
刘鑫仍是一句话都没说,而是又看了一下贾诩。贾诩自然明白其意,便略微想了一下,说道:“当年董卓挟持陛下,唯有将军一直追击,后因各诸侯贪婪无厌,才不得不退兵,当今诸侯,对陛下早无敬意,将军若迎回陛下,只不过得一个好名声罢了,并无其它实际好处。”
贾诩这开始的话就说明他也反对把刘协给迎回来。
“朝廷百官,亦非都是只会俯首听命之辈,而是相互争权夺利,当年司徒王允谋划刺董,侥幸成功,王允却不思进取,不想着怎么巩固成果,加固城防,修武军备,而是利用所得权势,打击异己,使其错过了防范的良机,结果李傕、郭汜再攻长安之时,王允很快便败亡。”
“李郭掌权之时,朝廷百官亦是时而投靠李傕,时而投靠郭汜,暗中惹事,相互间争斗。倘若将军把陛下和这帮大臣迎回来,这帮大臣忙于争权夺利,无一日安稳,反给我军带来诸多麻烦。”
贾诩寥寥几句话,实则是对徐庶的话的补充,大体意思是说,迎回陛下,好处就那么点,坏处却有不少。当然,贾诩也知道刘鑫自己的身份还有待核实,一旦核实了,那就更不需要刘协这个大汉天子的招牌了。
沮授是明智之人,也知道把陛下迎回来,会带来一些麻烦。他仍提出这个建议,是认为迎回陛下后,刘鑫做事便名正言顺,会方便很多。只是,他心知此时自己孤掌难鸣,刘鑫多半会否定他的建议。
他想了一下,又说了一句,想进一步说服刘鑫:“将军如不出兵迎回陛下,那必为他人抢先,曹操所据兖州之地,恐怕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刘鑫低头想了一下,仍是否定了这个提议:“当年讨董,我曾差点就救回陛下,终心有余而力不足,天下诸侯早就不在意汉室,我迎回陛下,亦是没多大好处。”
“且,我军战略目标已定,若去长安迎陛下,我就不得不改变战略,这会打乱我的计划。当前,我军的战略计划是,解决鲜卑问题,使之不再成为我军的祸患,保障北方边境稳定,为我军日后南下做准备。”
“我军当以此为第一要务,所有其他事情都不能阻扰我军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所以,我不想在迎回陛下这事上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看到刘鑫下了决断,徐庶和贾诩松了口气,沮授则略有失望。
沮授想了一下,又说:“如若将军不欲迎回陛下,可适当派兵,驻于上党与河东交界之处,做出迎回陛下的姿势,再以路途遥远为由,不欲前往,如此,他人亦会理解将军,将军同样可收获名声。”
“嗯,如此甚好!”派点兵装装样子还可以的,刘鑫并不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