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先反驳荀攸的说法,再提议先去看看,这是再次使用他延揽荀衍的方法。
荀攸又陷入沉思,良久才说:“太守之言,亦有道理,然右北平太远,攸刚出狱,对天下之势不了解,可否给一段时间,让攸思考一番。”
刘鑫心喜,这荀攸总算没有直接拒绝,至于考虑,那是应当的。
“那是自然,如今我大军恐怕还有会在潼关前呆一段时间,先生可留下,他日我回军之时,如若先生仍不答应,我便送先生回雒阳就是。”
刘鑫让带赵云和许褚带着步骑六千军队,在潼关面前骂战,盯着潼关。董卓军并不出战,刘鑫自然也不攻城。张合率两千步兵盯着函谷关方向,以防有漏网敌军从后面杀过来。还有约一千士兵专门用来收拾战场,处理伤兵,看守财物和俘虏。连续三天时间,才把这些事情处理完毕。
赵云曾匆匆来报,他活捉的那名西凉将军愿意投降,刘鑫这才想起赵云抓了个人。其实他心里已经猜到此人是谁,应该是张辽。如今听说张辽愿意投降,他心里可高兴了,连忙把张辽叫过来,好好地聊了一个多时辰,从家乡聊到生活,又聊到理想,聊得可是不亦乐乎。
之后,刘鑫又说服了蔡邕,让蔡邕也同意去右北平。他的说辞很简单,右北平有纸,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右北平以后还有印刷术,可以把蔡邕所珍藏的竹简,都印刷出来,还印刷一万本。蔡邕一下子就投降了,答应去右北平看看。
他还单独见了何颙,对于何颙,他本只是看了荀攸的面子。可人既然都留下了,他自然也要重视。右北平百废待兴,总有适合何颙的位子。
不过,对于贾诩,他并不着急。荀攸做事有原则,注重名声,要延揽荀攸,就要重视和尊重荀攸,并做出求贤若渴的姿势。贾诩不是如此,他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和命运。如果他知道刘鑫想延揽他,他则有恃无恐,所以,刘鑫才故意晾他几天,让他对自己的命运充满有恐惧之心。
到了第四天,刘鑫终于决定要见贾诩了,他让荀攸作陪,一起对付贾诩。
贾诩被带进来,刘鑫细看了一下他,发现他神情自若,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看来他晾贾诩的做法,已经被贾诩看破。
“贾先生,我右北平军临时搭的大牢就住你一家人,你住得可舒服?”
“年轻时,贾某曾被氐人给抓了,被关押起来,氐人不给东西吃,而被刘太守关押,还有马肉吃,这日子也算滋润了。”
由北平军带来的腊肉已经吃完了,没有肉吃。刘鑫俘获的马匹又太多,有些马伤残了,所以他就下令把伤残的马都杀了,用来犒劳士兵,连贾诩这等阶下囚也有马肉吃。只是,相对于牛肉、羊肉等,这马肉实在是难吃。
刘鑫感到这贾诩似乎有点高兴,他心中不禁来气。
“贾先生,我就不说废话了,几日前我就说过,只要你能说出一个让我不杀你的理由,我便放了你,你想出理由了吗?”
“哈哈哈哈,贾某想了两天时间,确实想出几个理由,说出来后,刘太守不仅要放了贾某一家,还有厚待于贾某!”
“哦,贾先生这么有自信,那请说吧?”
贾诩却不急着说,而是反问了一个问题:“不急,贾某还想问太守几个问题,听说酸枣分兵之策,是太守所提,是吗?”
“是的!”
“太守为何要提出分兵?”贾诩又追问。
“酸枣兵力太多,施展不开,分兵河内和鲁阳,只为吸引董卓增兵于雒阳孟津和武关,减弱虎牢关的防守。”
“果然如此,那太守又为何能攻下武关?”
“我与孙坚合兵后才决定进兵武关,至于能攻下,我只能说是胡轸太蠢!”
“哈哈哈哈,刘太守果然是智勇兼全,初时,酸枣分兵,贾某便曾指出,联军此举只为引走虎牢关兵力,那董卓还不信。只是,刘太守能攻破武关,确实出乎贾某的意料,果然是胡轸太蠢了,想来胡轸定是贪婪,出外掳掠,让刘太守抓住机会,一举歼灭胡轸的部队,进而夺取武关。那胡轸和牛辅呢?”
“胡轸战场脱逃,我本来想抓住他的,但后来一想,这么蠢的人可不能抓,得放走,反正是敌人。牛辅也是弃关而逃。”
贾诩一愣:“哈哈哈哈,刘太守真风趣,不错,果然是敌人越蠢越好。”
“贾先生,我也很想问你几个问题?”
“什么问题?”
“董卓毒死弘农王,退走长安,火烧雒阳是不是你献的计策?”刘鑫记得历史上并不是贾诩献的计,但还是一问。如果真是贾诩所为,他可能会放弃延揽贾诩,因为他认为人可以为自己的利益去做事,但一定要有底线,杀皇帝、火烧雒阳等,都突破了底线。
“刘太守太看得起贾谋了,贾某在董卓军中不过是个小人物,所说的话,董卓是不会听的。”
“那是谁献的计策。”刘鑫心中一安,又问。
“董卓的谋士李儒。”
“嗯,也在我的预料之内……那么,贾先生,该说正题了吧?”
贾诩摸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刘太守兵临潼关,看似一时得意,实则危在旦夕。”
刘鑫一听,脸上露出不悦之色,右北平军如今士气正盛,这贾诩却说他危险。
“此话怎么讲?”
“太守击败胡轸、徐荣、吕布,来到这潼关之下,太守之兵精锐,用兵之奇,一时震慑了西凉军,让董卓心生忌惮,然而太守只有不到一万军队,兵力太少。时间长了,董卓看出太守不过虚张声势,各诸侯军也未来潼关,则必会出动数万大军,发动反击。”
刘鑫心中一凛,嘴上却不甘示弱:“哼!西凉军敢出来,我就叫他有来无回。”
“哈哈哈哈,贾某提醒太守一下,此处是潼关,乃关中要塞,并非中原河洛之地,天时地利人和在董,而不在太守。各诸侯齐聚雒阳而不敢进,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