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田典礼举行的很成功,却也很累,尤其是在正月刚过的日子里,天气依旧严寒。
回到崇华殿不久,曹叡就派人将三公,尚书、中书、门下三机构的长官,还有尚书省各部尚书请来议事。
等人到齐后,曹叡便将凉州刺史徐邈的报捷奏疏交给诸公传阅,让他们先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
“陈公,凉州刺史是你推荐的,你觉得徐邈采取的措施怎么样?”
曹叡上来就问向陈群,陈群擅长政务的处理,想必应该会有比较权威的看法。
陈群听到皇帝在向他问话,起身回道:“回禀陛下,臣看了徐邈的奏疏,就目前凉州的局势来看,确实是比较合适的措施,也能缓解当地汉羌的关系。”
“不过里面有一条是加大学堂的建设,免费让那些羌人子弟前来学习我汉家文化。这样做臣觉得有些不太合适,原因有二:一是凉州本就缺乏粮食,如果再往里面投入大量的钱粮建设学堂,会不会加重当地官府的负担?二是让那些羌人学习我汉家文化,让臣有些担忧他们学了之后反而会更为我汉家的心腹大患。”
曹叡一边听着陈群的意见,一边仔细思索着徐邈的措施。
“陛下,老臣觉得司空陈公说的非常有理,那些羌人本就非我族人,假使再让他们学了我汉家的文化,到头再用学到的知识侵犯我大魏,岂不是养虎为患!臣觉得这条可以废除掉。那些羌人就应该把他们斩尽杀绝。”
说话的是尚书右仆射王思,曹叡早就听说他脾气暴躁,随着年龄的变老更甚以前,今日一闻,果然如此。
曹叡连忙安稳住王思,生怕他暴走:“王公暂请不要那么激动,今日大家可以好好讨论一番。”
曹叡其实也想借着这次对羌人政策的商讨,来确定以后大魏的与边境少数部族的政策。
毕竟大魏的边境不仅仅有羌人,还有匈奴、氐、戎、东胡、鲜卑、乌桓等部族,特别是匈奴、鲜卑现在的实力都不可小觑。
这时,侍中辛毗站了出来,伏身说道:“陛下,臣认为建设那些学堂,让羌人子弟学习汉家文化,无外乎就是想同化那些羌人,使其产生对我大魏产生认同感,脱离其身上的原始野性。但目前我军对边境的掌控尚不稳定,魏蜀一下本就充满了不确定性,且羌人一受到蜀国的挑拨,就会发生动乱,尤其是那几个比较大的部落,向这次麴英之乱就有烧当羌的影子。因此,臣认为徐刺史的这个修建学堂的措施,应该慢慢推进,不宜大肆扩张规模,我们可以在已经稳定的地区设立羌人屯田区,并附带建有学堂、农所等设施,让羌人对生活环境产生强烈的对比,这样他们才会彻底安定下来,不再跟随山中的羌人叛乱。”
辛毗说了很多,曹叡听的很认真,也觉得他的方法是目前比较稳妥的方式。
“毋丘公,你是在凉州担任过太守的,你觉得辛公的方法怎么样?”
曹叡将目光转向新任工部尚书毋丘兴,毋丘兴在此之前担任武威太守一职,直至去年被曹叡调回京担任工部尚书。
毋丘兴在担任武威太守期间,对内安抚官吏百姓,对外招附羌胡,使得武威郡一时间百姓富足安康,社会安定。
毋丘兴没有想到皇帝会问他的话,急忙起身回道:“回禀陛下,臣认为辛公的方法确实可行。臣在凉州时就曾发现无论是我汉家子弟还是羌胡等少数部族,真正想要的就是一个安稳的、能过得下去的生活。如果他们生活困难,很难活下去,这时再被野心家从后面一推动,就会变成了各种反叛。如果我们给这些人以安稳的生活环境,再帮助他们耕种,让他们能够看到希望,这样他们才会让他们的子弟进入学堂学习汉家文化。”
这时,毋丘兴继续说道:“陛下,臣在凉州时也曾听说过那些羌人部落剽悍,很多人不事生产,专门以劫掠为生,对待这种部落就应该以围剿为主,所以我们是否应该分开对待,对于亲近我们的,我们就好好安顿起来,对于敌视我们的,那我们就重拳出击,绝不手软。”
此时的曹叡也知道了自己当日与徐邈想的有些简单了,若想同化那些羌人不止是时间问题,还要看当地的首要问题。
现在这些羌人最想要的应该是能够吃饱饭,然后有一个安稳生存环境活下去,最后才是精神上的需求。
想到这里,曹叡向殿内诸公问道:“那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陛下,臣认为目前凉州还是以稳为主,稳住那些生活在我大魏境内的羌人,防御境外的羌人部落,防止他们与蜀军勾结入侵。”
一直没有说话的司马懿说出了自己看法。
“至于如何稳,臣认为辛公与毋丘公提出的建议很具有执行可能性。臣也看到徐刺史的其他措施也有好,也可以继续执行。”
曹叡心中已经有了一些计较,但是还是想听听司马懿的意见:“嗯,司马公所言极是,那如何防御那些羌人呢?”
“臣认为由凉州刺史徐邈行使护羌校尉的权力,破羌将军郝昭来继续巡视讨伐那些入侵的羌人。”
曹叡站了起来,在殿内来回踱步,然后说道:“我看西平叛乱已平,暂时那些羌人掀不起多大的风浪,因此这件事由徐邈来执行即可,破羌将军郝昭我另有任用。”
坐在一旁的吏部尚书卫臻说道:“陛下,徐邈身为凉州刺史本就身肩重任,如果再让他负责凉州境内的羌人问题,加之凉州地广人稀,巡视一趟就极耗费时间,臣唯恐其没有那么大的精力,会顾不上这些事情。”
此时已经坐回主榻上的曹叡说道:“卫公考虑的也不无道理。刚才我思考一下,我觉得让凉州刺史司马姜维来负责凉州境内的护羌问题,护羌骑兵由原来的一千六百人增加到二千四百人,受徐邈的直接领导。”
听到皇帝的决定,殿内不少人都为之一愣,都在想这人的是谁?听起来好像是个年轻人。
皇帝这又是从哪里找来的人?
不过大家没有多想,既然皇帝已经下定决心,诸公也皆伏身称诺。
中书省官员开始草拟此次殿议的诏书,准备交给门下省和皇帝审核后用印发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