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南阳黄忠
兖州。鲁郡。郚乡城。
将治下推行纸币的事情全权交给糜竺,并委任糜竺为大汉钱币行第一任行长,陶应第二天便启程,带着十多辆马车南下。
一路走走停停,第三日方到达鲁郡。
如今的鲁郡,已不是之前的鲁国,也不再属于豫州的“飞地”,被陶应划入了兖州。
不过,陶应没有去鲁郡治所鲁县,而是直趋大学所在的郚乡城。
“贞儿,你是糜氏的贞儿呢,还是陶氏的贞儿?”
掀帘瞄了一眼马车之外,倍感无聊的陶应开始拿糜贞打趣。
三日前糜竺到奉高时,糜贞也跟着到了奉高。
待糜竺获得意想不到的好处后,不知是投桃报李,还是本来就计划好的,立即将妹子推了出来。
那一夜,丁氏身子不便,卞氏、尹氏已怀有身孕,蔡琰尚未正式进门,被糜竺一搅和,陶应便心安理得地去了糜贞的房间。
当然,事后陶应始终暗示自己,之所以收了糜贞,不是因为刘备,也不是因为他嘴馋,而是为了安抚糜竺。
在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比联姻使关系更牢靠的。
“到奉高前,贞自然属于糜氏;到奉高后,既委身夫君,贞自然属于陶氏。”
感受到胸肌犹如针刺的酸胀,糜贞媚眼如丝,吐气如兰。
“自那一日后,糜贞再与糜氏无关,夫君莫要因贞顾虑糜氏得失!”
糜贞仰视着眼前这张几乎刻进她骨血里的冷峻脸庞,心中满是苦涩酸楚,在失落中且又夹带着失而复得的欣喜与幸福。
几日来,连她自己都没有弄清,到底是不甘多些,还是满足多些。
“若不甘,想必是不会要求大哥带我到奉高吧?”
紊乱的思绪,让糜贞很快迷失,随着马车的缓慢颠簸,她也犹处云端,起起伏伏着。
……
“甘心殉难,可谓贤妻;宁死全夫嗣,彤史生光云。”
凝视着怀中红潮渐退的糜贞,陶应不由想到她的结局。
“给刘大耳朵做‘衣裳’,简直是最大的悲哀!”
陶应突然没来由心中生起一抹嫉妒,甚至患得患失。
“假若我也遭遇刘大耳朵那一幕,赵子龙定不会负我,糜贞会吗?”
魔怔一起,便如跗骨之蛆,挥之不去。
“你会是我陶氏的贤妻、良母吗?”
陶应第一次认真地审视着糜贞。
娇憨中带有一丝妩媚,稚嫩中带有一丝坚毅,虽算不上倾国倾城,但却有一种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结合的灵气,明眸皓齿,让人看了心旷神怡。
说实话,在陶应的女人中,糜贞身材比不上丁氏,妩媚比不上卞氏,性感比不上尹氏,知性比不上蔡琰,但她们终究都是“坑蒙拐骗”而来。
但糜贞不同,不仅仅早前的婚约并没有取消,关键糜贞算得上是陶应来到大汉这个时空的第一个完完全全属于他的女人。
虽然二人的结合并不是太纯粹,不能完全脱离联姻的影子,但陶应内心还是十分满意的,也正因为此,他更在意糜贞的忠诚度。
“贞自一生随夫君生死!”
糜贞望着神色突然变幻不定的陶应,脸色瞬间变得清丽、严肃,语气也显得刚毅决绝。
“为夫君、为陶氏,贞愿死……”
“唔……”
糜贞的誓言尚未发出,陶应已低头咬上了她的唇瓣,似比前两日还温润、柔软。
陶应喜欢这种感觉,温热柔软的身体在怀里,品着她的美味,一扫心中原有的烦闷。
“夫君,贞能有个字吗?”
一记长吻的间隙,趁着陶应兴致高涨,糜贞语音怯怯地提出试探。
卞氏、丁氏、蔡琰、尹氏都有了自己的字,糜贞虽然出身商贾,她却不想在众女中低人一头。
“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贞儿有君子之气,就叫绿筠吧。”
名字不过一个记号罢了,在陶应这里没有丝毫的忌讳,糜贞张嘴,他自然乐得成人之美。
“娥皇、女英、绿筠……”
略一品味,糜贞明眸骤然璀璨如皓月,她明白陶应的用心。
“夫君……”
张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糜贞主动揽住陶应的脖子,将自己的香唇献上。
……
“陶重光,你给我滚出来……”
陶应正陶醉在糜贞的温柔里不能自拔时,一声佛祖棒喝,将他从迷梦中喊醒,顺带送入喜马拉雅的冰窟,惊得打了一个冷颤。
“嘿,这个老家伙……”
这个世界上,敢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骂陶应的人只有一个,连便宜老师孔融都不敢。
“看我回头怎么收拾你闺女!”
“噗嗤……”
糜贞轻锤一下,忍着笑,帮陶应收拾一番,骂咧咧的陶应才硬着头皮下了马车。
“岳丈,文姬我给你带回来了,毫发未损!”
一下马车,心虚的陶应立即舔着脸向犹如被人欠了一个亿的蔡邕躬身行礼。
“与文姬无关!”
在陶应走出马车的时候,蔡琰也下了车,蔡邕早就看到了。
“呼!”
陶应还以为蔡邕生气的原因是自己把蔡琰拐跑了,立即舒了口气,人也硬气起来。
“岳丈的纸用完了?这个好办,我叫人给岳丈送来便是。”
知道蔡邕在修《汉史》,陶应特别让人给蔡邕加大纸张供应量,从没有限制他的用度。
“不是纸张的事!”
蔡邕已很不耐,立即将一本《论语》从衣袖中掏出,随便翻了一页,呈到陶应面前指指点点。
“此乃国学圣教,岂容胡乱编撰,当立即销毁,重新刊印。”
陶应顺着蔡邕的指点看了几眼,心中再次暗舒一口气。
“吓死我了,还真以为校对出了错误!”
一脸不以为然的陶应,没有第一时间回应吹胡子瞪眼睛的蔡邕,目光越过他,扫视一眼围观的众人。
此时已身在泰山大学校门口,许是听说“校长”陶应来了,已开班的学院学生和老师都聚集在门口,围观“下马威”。
在人群中,陶应看到了孔融、陈逸、郤正、杜夔、阮瑀,其他人都比较面生。
“晏儿,你过来!”
就在蔡邕感觉自己的诉求被无视,立马又要发火之际,陶应朝与曹昂并立的何晏招招手。
“你把伯喈先生说的这篇照着书本读一遍。”
陶应从蔡邕手中拿过书,递到何晏手中。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何晏读完,陶应又招来曹昂,让他当众重新读一遍。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请问伯喈先生,曹昂、何晏二人所读,可是《论语》原文否?”
等曹昂读完,陶应扫视一眼围观的众人,目光熠熠地盯着蔡邕问。
“文没有读错,可刊印的文字书写有错!”
蔡邕始终不能接受陶应推行简体字的行为,几次据理力争,可惜陶应不理他,依旧我行我素。
“推行简体字,乃大势所趋,不容更改!”
陶应觉得要终止简体、繁体的无意义之争,今日便借机一锤定音。
“这么说吧,未来在我陶应治下,上到典籍,下到学生课本,一律采用简体字。”
“至于古体字,可以作为书法艺术、文字研究使用,莫说时下通行的隶书,哪怕诸位想写象形文、钟鼎文,全凭自愿!”
似乎对蔡邕的顽固思想不满,面目冷酷的陶应说完,也不再理他,径直走向郤正。
“郤院长!”
陶应尚未走到郤正跟前,已伸出双手,面目也变得温煦可亲。
从虎牢关一路追随陶应的郤正,已被任命为泰山大学医学院院长。
“老师……”
见陶应径直朝自己走来,明白陶应是为他正名,或者说是为医生正名,郤正心情既激动又感动,一时哽咽难言。
“圣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且术业有专攻,郤医师乃我陶应之师才对!”
陶应握住郤正的双手轻轻晃了晃,又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安慰。
“这位是?”
在郤正身旁站着一位年约四十五六之人,身上隐隐散发出一股淡淡的药香,面目亦有医者特有的气度。
“谯县华佗拜见丹阳王!”
不待郤正介绍,华佗率先朝陶应躬身行礼。
“原来是元化先生当面,小子陶应失敬了!”
一听是华佗,陶应立即将自己的身价降到晚辈阶,后退一步,恭恭敬敬地给他施了一礼。
“丹阳王不可如此,折煞小人也!”
这个时代,行医属于“贱业”,社会地位自然低下,以如今陶应在大汉的身份,给华佗最高之礼,华佗自然不敢受。
“丹阳王,请救救我儿,南阳黄忠愿鞍前马后,肝脑涂地以报!”
就在陶应与郤正、华佗互动之时,身后传来一声浑厚且略显悲怆之声。
“黄忠?”
陶应赫然回头,就见一身长八尺,膀大腰圆,面如黄玉,眼似铜铃,唇如涂脂的壮汉跪倒在地,不时以头抢地。
“是你南阳黄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