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新国策
朱元璋心中一震,说道:“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太子可没有那么好糊弄。
太子是朱元璋精心培养出来的接班人。与朱元璋相比,虽然有一些心慈手软,但却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甚至用朱标代替除却朱元璋之外,任何一个皇帝。朱标做得只会更好,不会更坏。
可以说,作为皇帝最重要的敏感性。太子从来是有的。
他敏锐感到,朱元璋这里改变方向,会波及很多事情。其中就有未来储君之争。
一直以来,太子从来不担心自己的储君之位。因为朱元璋对大明未来的规划。在洪武十四年之前,一直是压制骄兵悍将。将大明现状,改变成文官政治,这更有利于大明的长治久安,更有利于朱家子孙的世代传承。
而对太子的培养,也是这样来安排的。
太子身边,从宋濂,到方孝孺。还有很多勋贵的子嗣。就连刚刚投降的纳哈出的儿子,察罕就在东宫行走。是东宫班底之一。在洪武十四年后,太子一直代理相权。
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丞相。
而太子的政治倾向,也让他成为文官集团事实上的领袖。
如果没有变数的话。
朱元璋自己做一个武皇帝,让朱标做一个文皇帝。然后成为大明过渡到正常的文官政府。但是而今,何夕的到来。让朱元璋开阔了眼界。他揣摩何夕带来的种种思想一两年,对大明的未来有了新的规划。
而这个规划之中,最大的阻力是谁?
不是别人。正是大明的文官集团。
因为大明勋贵,大多数不是草根出身,也是相对底层的。他们因为大明崛起成为就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只要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他们在大明未来往什么地方走,这种重大课题上,其实并没有多在乎。
反而是文官集团们,必然会有很多抵抗。
而太子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文官领袖。
太子自然也感受到这个苗头。才问出这个问题。
太子说道:“爹不用骗我。我了解爹,我不会允许你杀了方先生,以及诸位老臣的。您就是杀了我,我也不会允许的。”
朱元璋说道:“傻孩子,你说什么话啊。”
太子不说话,只是看着朱元璋,表现出自己的坚定。
朱元璋沉默了好一阵子,拿出两本册子。给太子说道:“有些话,何夕没有给你说过。但是你毕竟是国家储君。该让你知道的东西,还是要让你知道的。你拿去看看吧。”
太子双手接过。一本是《国富论》一本是《田制》。太子也不管失礼不失礼了。直接当场翻阅起来,他实在是太好奇了。到底是什么学问,能让父皇一下子变成这个样子。
这两本书,其实都是朱元璋写的。
甚至可以说是朱元璋自己读现代书籍的总结。国富论。就是将社会大分工。已经工业化的组成模式。形成新的经济体系,从而代替而今大明小农经济的种种。而《田制》写的是自古以来所有王朝的田制,并推陈出新,将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等等全部列进入,里面还有很多细节性的东西,比如对土地丈量新方法。那就是用热气球,进行土地丈量。虽然不能太精确。但是误差已经小到能让朝廷接受的地步。
或许,还有人在土地上动手脚。但是土地这东西,是不可能从地面上藏起来。只要热气球对该地的土地进行一个估算,那种少了三成的地方,一下子就能找出来。
而根据民国时期,用飞机测绘的结果。大部分地方土地数量与官府掌握的数量,就是相差了三成。也就是说最少有百分三十的土地,从来是隐田。而今虽然热气球上测绘,精度不是太高。上下有个浮动很正常。但是差三成绝对不可能的。
而且这种热气球清丈人员。不需要多少。最多一两千人就够用了。
朱元璋掌控不了全天下的胥吏,难道还掌控不了一两千人吗?那简直是笑话了。
而田制最后,就是将所有农业税收则成一项。但是并没有折银,因为大明货币系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而今还是以实物税为主。全天下的土地都要纳税。即便当官也是一样。
将官员免税土地直接折成俸禄下放。
其实,朱元璋登基之后一段时间,天下多事。朝廷十分缺钱。官员俸禄。生员待遇统统没有。朱元璋才想出官员士绅土地免税一定额度的办法。其实这个办法也不算是没有先例。毕竟唐宋都有职田,就是在哪当官,就给你当地多少土地,这土地的产出就是官员的俸禄。朱元璋免税这个办法,就是从职田这个办法演化而来了。
只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后世会演变成那个样子,本来是有限额的免税,变成了无限量的免税。他既然知道这个问题,自然要做出补救。而且明代俸禄偏低,是后世共识。朱元璋固然觉得不低,但是面对后世这么多评价。心中也觉得应该多给一点。于是将空得免税名额。算成新的补贴,弥补了漏洞。也增加官员俸禄。也算是一举两得。
当然了。这个补贴不多。比如一个官员能有一百亩免税土地。那么他的补贴,就是按大明田税,亩征五升来算,也就是五石粮食而已。
对太子来说,前者看得云里雾里。后者却看得惊叹无比。惊叹道:“这是何夕提出来的。堪称绝妙。用此法,朝廷最少能增加两成赋税。只是,如此一来各地县衙,恐怕难以维持了。”
摊丁入亩,与一条鞭法,本质上就是废除无偿徭役。百姓交了田税之中,就有徭役的钱。但是,不管是摊丁入亩,还是一条鞭法,都存在着税外加税,法外加法。
也就是说的是所有税都整合在一起了。一并征收,上下都方便。但是过一段时间,那个已经整合在田税之中的税名,就又死灰复燃了。
朱元璋说道:“百姓与官员一定要苦一个,宁苦官员,不苦百姓。而且今后朝廷多给地方截留一些赋税便是了。这一个办法的本质,不是增税,而是便民。徭役太苦了。”
太子沉默说道:“父皇,要改易而今田制?”
朱元璋说道:“怎么,你觉得改不得。”
太子说道:“能做,能改。”
太子对《国富论》里面的东西,根本看不懂。但是对田制里面的东西,却是赞叹有加,他并不是不知道,做这样的事情,会让身边很多人不是舒服。但是太子也是有自己的信念的。不会因为不舒服就不做了。
朱元璋说道:“那你就准备吧。明天开春之后,朕要清丈天下。推广新法。这个担子,你给朕挑起来。”
太子说道:“请父皇放心,儿臣一定不会辜负父皇之托。”
朱元璋说道;“那好,你去准备吧。另外,今天的所有事情,任何人都不要告诉。知道吗?”
太子微微低头,说道:“明白。”
朱元璋目送太子离开,心中微微一叹。
对大明田制进行大手术,就是朱元璋明年要做的事情。也是他筹备了很多年的事情,对于这一件事情,朱元璋已经做过充分的准备了。这一件事情,在南方虽然阻力大。但是朱元璋并不觉得办不下来。因为南方文官势力还没有形成。他离开京师,也是给某些人一些机会,看看他们怎么做?还秋后算账。
而北方就不一样了。北方履行大工,有很多劳役。人力短缺。一旦将徭役免除了。百姓固然是欢天喜地,但是地方上就要叫苦不迭了。甚至军中也不愿意。
无他,免除徭役,大军出动的民夫就不够了。直接影响到大明军队行动能力与成本。
因为今后即便征召民夫,也不能免费了。要给钱的。
大明的军队出动,成本就更高了。
这也是朱元璋有意为之,他鼓励对外扩张是必然。因为未来世界被几个弹丸小国瓜分掉,他朱元璋可不服气。但是对外扩张,与穷兵黩武是两回事。他提高军队对外出击的成本。就是不准备将大明对外征战的成本转嫁到小民身上。
之前军中随行民夫,都是徭役征召。死在外面,也就死在外面了。这个时候可没有是国家赔偿。甚至家人想将尸体运回家,都要自己来。最多给一些烧埋钱,丧葬费,不会很高的。
但是今后,民夫是雇佣的。死了,军队要赔银子的。
这极大影响对勋贵的利益,而且影响官府运行。这也是朱元璋为什么要北上。当然了,他也想与何夕谈一谈。他给了何夕那么多支持,不是让何夕去打仗的。打仗这种事情,天下能做的人太多。不多他何夕一个。
而且给这么多支持,如果做不到的话,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只是朱元璋想起朱标的身影,也只有微微一叹。父子之间,第一次有这么深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