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开课之前
面对何夕的数学试卷。
无数学子紧皱眉头。包括,练子宁,黄子澄这样的尖子生。
他们不是不通数学,九章算术什么的,他都是学得不错。但是何夕为了证明数学的实用性。出了大量的应用题。很多还是原题,就是大明财政的原始数据放上去,数目都是非常大的。特别考验他们的计算能力。
总之,在何夕看来,如果能将这些题目做通,在大明户部任职是没有丝毫问题的。
好在考试最终结束了。
数千张卷子,何夕与刘崧批改了一两天终于批改完了。
其中有六十多个勋贵子弟,大多数都不及格。何夕是百分制,三门课,总共三百分。他们的分数在一百八十分以下。如果可以,这些学生,何夕一个也不想要。
剩下的国子监监生们大多都在二百分以上。这还是数学太拉成绩了。否则他们的分数还能更高。
有几个考到二百七八十分。
也就是练子宁,黄子澄,丁显,等几个人。
对于参与考试的国子监生,何夕其实都想留下。奈何是不可能的。
何夕苦笑地对刘崧说道:“我又要与宋祭酒打擂台了。”
对于好学生,宋讷自然一个不想放过。而何夕这边想全部拿下,自然也是不可能。其中免不了讨价还价了。
一番拉扯之后。国子监多了几台油印机。明鉴堂的名额也确定了,一共一百二十个名额。其中勋贵子弟不算数,大抵一百六十个人上下。
这对何夕来说,已经足够了。
人再多。他未必能忙得过来了。
-------
“老师。”葛天工说道:“就是这里了。这里是原本集庆路留下的破房子,当初修建国子监,工部的人顺便将这里修了一下,作为官吏驻扎的地方。不要看,这里破,其实是好好修缮过的。与国子监只有一墙之隔。”
“最合适不过了。”
何夕点点头,没有说话,而是细细这处旧院落。
也幸好,新国子监才完工不到一年。这里去年还住着很多人的。所以房子的人气没有跑。即便是上了年纪的房子,也能住人。
那些老房子都是这样的,如果一直有人住,一般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是长时间没有人住,早就房倒屋塌,不成样子了。
这房子虽然是前元留下来的。但是工部修缮过,在营造新国子监的时候,一直住在这里。就类似后世项目部。只是主持国子监的是官员,官员才不会去什么临时窝棚。或者说,官员对临时住所的要求很高。
所以,房子破虽然破了一点,还算能用。
其实如果让何夕选择的话,南京城之中,还有更多适合的房屋。但是最终何夕决定与国子监比邻而居。原因有很多,首先,监生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大多都习惯国子监周围的生活,有些人干脆是住在国子监提高的宿舍之中。如果太远了的话,很不方便。
须知这年头可没有什么好的交通工具。
其次,何夕可不想自己的学说仅仅在这一百多人之中传播。是有更大的野心的。那么在国子监附近办学,何夕想要将国子监生吸引过来的难度降低了很多。
而且国子监这里,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出没的不仅仅是国子监。一般外地读书人入京,也在这里落脚。
何夕也不愿意远离这块宝地。
“不错,”何夕说道:“院子足够大,将来再修建都可以。天工你有心了。”
葛天工说道:“这都是弟子该做的。”
葛天工很清楚他的荣华富贵是从谁来的。虽然而今葛天工在工部依然是小官,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葛天工是何夕的弟子,不敢怠慢。
遇见何夕的事情,都让葛天工而办。
如此一来,葛天工的日子就好过了许多。
何夕说道:“这两日,你就将你的官职交卸了吧。”
葛天工听了,大吃一惊,跪在地上,说道:“弟子哪里做错了,惹得老师不喜,弟子可以改。”
何夕说道:“不是你做错,而是你做得太好了。让我于心不忍。你既然叫我一声老师,我自然要名副其实。明鉴堂之中,我给你挂了一个名字。”
“你过来上课吧。”
葛天工听了,不知道该欢喜,还是该沮丧。
葛天工其实很满意,而今他在工部的地位。但是他更知道,有些位置不会留给他的,他一旦放下官位去跟着何夕学习,他在工部的这一切恐怕都不会等他学成归来。更不要说,他因为研制油印机有功,据说赏赐在即。
他一离开,这赏赐就要打折扣。
倒不是有人贪污他们。但是有些赏赐,对他来说是晋升的前兆。他离开了工部,这些赏赐就仅仅是赏赐了。
更让他绝望的是,他不觉得何夕能教给他什么。
四书五经?葛天工一点基础都没有,根本不懂。他也没有丝毫兴趣。至于工匠上的东西,他不觉得何夕懂多少。
只是他很明白,他所有东西是从何而来的。何夕的要求,他根本不能拒绝。
于是,葛天工有些沮丧地说道:“是。弟子明白。”
何夕却没有感受到葛天工的心思,此刻的他兴致很高,虽然这里不过是一个破旧的院子。但是在何夕看来,却是一切开始的地方。
是何夕事业的根基之地。
不过,虽然一切都准备好了。但是距离开课还有一段时间。
这个院子已经挂上了明鉴堂的招牌。但是内部打扫,很多房间的重新布置了,都是要花费时间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人员的安排。
虽然明鉴堂而今只有一百多个学生。但是明鉴堂总不能何夕一个人吧。
不说别的,不能所有的课都由何夕一个人讲吧。且不说,何夕在很多事情上要备朱元璋顾问。单单说何夕将现代思想,融入古代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工作量很大。
在教学方面他需要助手的。
再说,照料明鉴堂的学生,老师。看家护院,等等工作。总不能何夕一个人来做吧。
好在刘崧原因协助何夕。这都不是问题了。
毕竟,刘崧那可是当吏部尚书的人。这一点小问题,在他看来都不是问题。但是何夕再想从国子监要来其他人,却是不能了。
刘崧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经不得操劳。正在何夕想从什么地方找人填坑的时候。刘崧来找他了。说道:“吏部刚刚派人来打了招呼,说先派来三个人助教。”
何夕说道:“助教?三个?我没有提过啊?”
刘崧说道:“看来大人您简在帝心。陛下想到你前头了。”
何夕说道:“都是谁?你认识吗?”
刘崧说道:“有两个认识,有一个不认识。第一个苏伯衡,是苏辙九世孙,名门之后。文章大豪。只是他自信过度,常言不宗法程朱。所以一直在浙江当教授。”
何夕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何夕自己知道自己,他在经史上底子很薄,甚至不如国子监生。需要当代大儒来撑场子。这是朱元璋为他着想。
“再有一个叫程汝器是枫林先生的弟子。说起来枫林先生也可惜了。他是没有师承。否则他的弟子也不会是而今的这个样子。”
朱升九字诀,奠定了大明江山。但是朱升死得早,后人也没得到很多荫蔽,就是因为朱升是自己学出来的。没有师承。在很多大儒那边,就是乡下土鳖。他不在了。弟子也没有照顾。而今不过一教授而已。
“最后一个,我根本没有听过,叫姚广孝,不知是谁家子弟?”
何夕听了,浑身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