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大采购
因为北京已经将这些货物都摆出来。
这种自信让周王信服之余,他立即决定大采购。别的不说,有多少火铳火炮,他就要多少火铳火炮,无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南洋地区的汉人数量还是不够多。称不上主体民族,控制这么多的地方,自然需要更强悍的武力。
完全火器化的军队,根本上将武勇这个因素从战斗之中剔除了。
是对战斗的革命性改革。
周王世子想要下大订单的同时。发现另外一个人也要下大订单。不是别人。正是楚王派来的使臣。
比起周王一脉,楚王一脉在爪哇更是百战之地,楚王迟迟不能并两王而一爪哇。是不想吗?不,做梦都想,只是不能而已。
而今他们在北京打探到一些关于新军的操练办法,毕竟,编练六十万人,这么多人怎么可能不泄密。他们对火器的渴望比周王一脉更强烈。
周王世子本来想与楚王一脉争斗,但是他心中一动,暗道:“这或许是一个办法。”
很快消息就来到了何夕这里。
何夕一看,大笑道:“很好。很好。”
周王世子将南洋所有势力都联合起来,一起向北京采购,要求压价。
这有几个好处,第一个好处,量大价低。第二个好处,就是将这些火器的分配权拿到手中。这也是一项权力。而且大家有多少实力就拿多少火器,也不会做出与打破力量平衡的事情来。
比较,他们虽然在南洋联合,毕竟不是一家。
他们之间也是有分歧的。
何夕之所以将火器拿出来卖,其实也有迫不得已的地方。无他,就是财政问题。
一方面是打仗所需要的钱财,几乎是无底洞。谁都不知道下面能多花多少钱。每一次打仗之前,都尽可能多列预算,但是一打仗就超支,一打仗就超支。
杨士奇都快疯了。
这让他的财政计划根本不可能完整进行,本来要做其他事情的钱,全部拿来充足军费。
这给杨士奇增加了多少工作量。
甚至何夕一度也就觉得,前线某些人是不是从中间捞钱了。
毕竟,北京花在打仗上的钱,说金山银海都是少的。
不过,何夕觉得前线将士不至于如此。不过,说起来一枚炮弹大概大概几十文。开一炮。火药炮弹火炮全寿命损害。大概也就几十文钱,但是奈何前线打仗,大手大脚,每一战,不是几十门上百门,打上几十轮甚至更多。这就要好几千元。甚至更多。
也就是火器时代战争消耗,是后方这些文官所不能适应的。
也是何夕所不能适应的。
毕竟冷兵器时代,不要看影视剧之中,弓箭遮天蔽日。但实际上,每一个士卒最多带两三壶箭,一般只有一百支箭上下。而很难有人一口气将这么多箭矢都射出去。
大多数时间,弓箭消耗不大,消耗最多的是人的力气。
轮刀子的力气,杀人的力气。
所以粮草是最重要的。
而今火药,火炮,这些都是消耗品。
而且每打一仗,都会增加后勤消耗极限。何夕都不知道,前线到底要多少子弹才能消灭一个敌人。不过何夕倒是还有宽容的态度,毕竟美国人要几万发才能打死一个敌人。而今才到什么地步了。
但是杨士奇顶不住了。
所以必须有额外的收入。
但是去什么地方搞额外的收入。
每年的进项都是固定的,很难有大规模进项。
何夕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武器上面。
与南京方面完全不一样,那就北京武器生产是过剩的。
一方面是北方的工业,一开始就是军事工业,在这方面是有很深厚的积累。这一点要远远超过了其他产业。而且何夕为战争做了很多准备,特别是武器生产方面。
比较,在何夕看来,这是他们最大的地盘,所以特别加强了。
导致而今,火器生产过剩了。
囤积了很多火器,而且一些火器已经到了过时的地步。
毕竟,经过大规模征战,很多新发明的武器在战场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也是很正常的。当然了,因为是何夕拟定的蓝图。整体架构上问题不大,但是很多细节上做得不到位。
比如,刺刀的长短,还有枪身上面一些细节处理。
所以,最近要对新生产的火器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这些原本库存的不能说部能用。
自然也就落后了。
当然了用未必不能用。但是有最好的,让将士们用不好的。这也不大好。
而今正好。
将这些火器专卖到南洋去,不仅仅能够大赚一笔,为朝廷增加一项进项,另外也能拉近与南洋之间的关系。最后,还能为北京开辟财源,增加一项拳头产品。那就是武器。
更不要说,武器生产越多,生产成本也就与越低,这也算是降低了战争成本。
至于周王世子的小算计,在何夕看来根本不是事。
于是爽快的答应不了,周王世子的小要求。
在经过一系列唇枪舌战之后,双方签订了两千万元的军火采购大单,总计有二十万支火铳,千余门大炮,与配套大量火药与弹丸,还有炮车,船只,被服等军需物资。
一下子让北京朝廷吃饱了。
这两千万的物资在北京军需体系之中,大概不到五百万元上下。其中利润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周王世子已经南洋很多人并不仅仅采购军火,军火是额外的。他们也没有带那么多钱。这个时候新成立的商业银行也就各显神通了。
总之,南洋这一趟,让北京上上下下都吃饱了。
而周王世子想见何夕这一点小事情,何夕自然也允许的。
周王世子见到何夕,如何行礼自然不用多说了。周王世子先说了一点,似乎不相干的话,他说道:“外祖先前来信,言南京诸将皆老,不足为虑。后辈之中,唯有盛庸可堪一战。不知道,姑父如何看盛庸。”
“盛庸?”何夕说道。他心中却暗暗思索,周王世子这哪里是在说盛庸,而是在暗示,他外祖父乃是颍国公冯胜,他周王一脉在大明还是有牌面的。有价值的,也是有能力的。
何夕说道:“盛庸是一员良将。”
何夕知道盛庸要感谢他。
历史上的盛庸,作为一员大将也是在史书上留名,但仅仅是留名而已。但是而今盛庸不一样。他虽然还不是南军主帅,但是他必然在军事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他,他现在在做的事情,将古代军队转变为近代军队,或者现代军队上有自己的贡献与见解。他虽然是跟随北京走这一条路的,但是不能忽略在某些事情上的独创性。
有时候,人的选择与时机,对一个人来说真的很重要。
盛庸的才华,并没有比历史上的盛庸高。但是用在这个全新的领域之中,就是开创者之一,必然被后世所铭记。甚至会拿他的改革与北京方面的改革做对比研究。
很多时候,不能因为拿破仑的光辉万丈,就以为奥地利军队就没有可取之处。
周王世子说道:“姑父,我父王有心助姑父一臂之力,只是南洋掣肘众多,还请姑父见谅。”
何夕一听,暗道:“提条件是吗?”
何夕说道:“既然如此,就让令尊放心,安心处理南洋的事务,不要为我担心,我会处理好的。”
周王世子顿时有些不能理解,他不理解何夕为什么这么说,送上门的助力,难道不要吗?
何夕见状,心中决定说清楚一点,他说道:“南北之争,乃名实之争。令尊如果有意下场,我自然不会说什么。如果无意最好不要身处嫌疑之地。我记得,周王殿下与燕王殿下关系很好。世子有意,不如去看看,燕王在做什么?”
何夕对于南洋是否加入战场这一件事情,也是有过思考的。
最后,还是免了。
何夕而今已经要站在胜利者的角度思考了。如果说在夺取天下的时候,有过多的外力干涉,将来施政就不大好办。
而且对于南京也没有道义上的优势。
何夕直接谢绝了。
更是暗示,周王如果派军队回国,他最担心的不是周王相助,而是周王是不是想下场争夺皇位。
这顿时将周王世子给吓住了。
周王世子连道不敢。
毕竟周王在南洋混得不错。但仅仅是不予错而已,不管是南北都由于压制周王的实力。周王只是想锦上添花,可没有想争夺皇位的想法。毕竟,周王很早就知道,他们是没有机会的。
于是何夕又安抚了一下周王世子,答应南洋诸王在北京做生意很多便利条件。这才让周王世子走。
总体上来说,
南洋诸王在经济上与北京联系日益紧密。这对何夕就已经够了。这种经济联系让他们在大义上支持北京。不可能投向南京就行了。
至于更多的。何夕不需要。北京也不需要。
周王世子离开之后,也很好奇燕王而今在做什么,就打听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