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三十日,南阳暴雨。
姬宫湦给王命诏书盖上印玺,正式设立蓼邑县与郄邑县。
寺人尨不忘提醒:“大王亲征,已有月余矣。”
姬宫湦笑道:“孤王不在镐京王城,朝堂依旧运转自如,足见九公十三卿之才能。”
“而今大王尽取周南,当返回王城料理政事。”
“依尔之见,神秘人是否尚在周南潜藏?”
寺人尨如实道:“启禀大王,小的确实不知。”
姬宫湦笑道:“神秘人得周南诸侯,孤王获周南疆土,算是各取所需。”
寺人尨继续提醒:“如今南阳暴雨频频,王畿亦大涝趋势。大王应坐王城,以免王畿生乱。”
姬宫湦颔首:“王畿乃孤王根基,该当如此!”
一旁的瞿无疾忙问:“大王返回王城,神秘人必然会有所动作,末将该如何应对?”
姬宫湦道:“而今河西郡已定,孤王将派屠休赴任南阳郡太守。”
屠休确实有安民之才。
初春时节,屠休以河西郡太守属官身份,主理河西郡,推出河西编民之策。
如今五月末,河西郡六县便已完成乡闾建制。
据太守子僦点算,河西郡六县现有一万五千户,在籍新国人已超八万。
而今南阳郡尽收囊中,推行郡县制在即,屠休为太守最佳人选。
瞿无疾对屠休早有耳闻,自然乐于脱身政事。
“敢问大王,届时虎啸军该选在何地驻扎?”
姬宫湦反问:“依尔之见,何方势力会对南阳郡构成威胁?”
瞿无疾当即回答:“汉东。”
姬宫湦却摇头:“楚君熊仪脱困后,必然会对庸国展开报复,是以汉东暂无威胁。”
“莫非是中原?”
“南阳与中原相邻,历来便以伏牛山脉及桐柏山脉为界。中原诸侯国遍布,彼此互相掣肘,是以至今尚且安分。”
“末将以为,晋楚已崛起,中原局势难料。”
“即便中原局势生变,至少需要数载,才会波及南阳郡。”
瞿无疾却道:“伏牛桐柏之间,乃周南夏道,多为丘陵之地,易攻难守也。末将以为,当早做准备。”
姬宫湦当即颔首:“孤王早有计较。缯邑县地处夏道,可以其为核心,修筑长墙关隘,防备中原诸侯国。”
瞿无疾忙问:“敢问大王,将由何人修筑?”
姬宫湦简洁道:“俘虏!”
瞿无疾不明所以:“此次大王亲征,所获并无俘虏。”
姬宫湦走到堪舆图前,将指挥棒落到南阳南部,大洪山西侧。
南阳地处中原与汉江平原之间,通往中原为夏道,通往汉江平原则分大洪山两侧。
东侧为随枣走廊,即前世枣阳、随州与安陆。
西侧为汉江通道,为前世襄阳、宜城与荆门。
姬宫湦所指,正是襄阳。
姬宫湦所处西周末年,襄阳为罗国城邑,宜城则是罗国都邑。
罗国与楚国同姓同祖,均为祝融氏吴回之后,芈姓首领穴熊后裔。
周武王三年,熊郐因替周王室捕鸟有功,被封为子爵诸侯。
罗国因境内罗山罗水得名,罗人善于编网狩猎,并将之成为罗,是以会有网罗一词。
罗国虽为子爵诸侯国,实力却与楚国相当。
前世史书所载,春秋时期,楚国图谋汉江平原,罗国扼守汉江通道,曾击败楚国大军。
姬宫湦道:“罗国有民数万,皆可为俘虏也!”
瞿无疾对罗国略知一二。
“启禀大王,罗国有过万青壮,单凭五千虎啸军,难以将其攻灭。”
姬宫湦大笑:“孤王并非让尔等攻灭罗国,而是驻扎在其与南阳郡疆界。”
“倘若虎啸军冒然驻扎,罗国必然会采取行动应对。”
“亦如蓼国一般,只是驻扎。罗国甲士越界,便是侵犯南阳,虎啸军可击之。罗国派兵驻扎,只需严阵以待。”
瞿无疾忧心道:“虎啸军与罗国长期对峙,必将耗费大量粮草。”
姬宫湦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倘若孤王所料不错,神秘人必然会入罗国。”
瞿无疾这才恍然:“大王之本意,是为将神秘人牵制在南疆。”
姬宫湦颔首:“正是!”
……
六月初六,镐京王城。
姬宫湦刚重返大殿,朝臣便纷纷前来觐见。
首当其冲者,却是太博祭公墩与太仓姬綦。
二人同行而至,手上均捧着一大沓竹简。
太博祭公墩率先禀报。
“启禀大王,王城学宫诸客卿尽心戮力,襄助太仓属寮厘清大周府库,现已大功告成。”
姬宫湦颇为满意:“太博辛劳,当记首功!”
“盖因大王九数学识广博,是以诸位客卿甘心尽力也。”
“一应俸禄,可有发下?”
“俸禄均由太仓亲自发放,不曾拖欠一分一厘也。”
“诸位客卿如今何在?”
太博祭公墩道:“均在王城学宫停居,钻研大王所着九数之书。”
九数之书,即前世数学。
姬宫湦曾抽空回忆小学数学课本,剔除不合时宜的内容,编修出五卷九数之书。
内容涵盖基础运算、简单图形、度量衡、统计概率与代数方程等五大方面。
难度虽然不高,却正式搭建出崭新的九数体系,足够学宫九数之士钻研一年半载。
姬宫湦道:“学以致用方为识也!孤王欲在各县乡设置学堂,向孩童传授九数之书,太博以为如何?”
太博祭公墩无比震惊。
“启禀大王,九数乃君子之学,非新国人所能碰触。更何况其等专事农桑,费时学习九数,却并无实际用处也。”
姬宫湦微微一笑:“专事农桑,更需九数也。”
“恳请大王指教!”
“播种几何,收获几多,购买农具,出售余粮,均用九数也。”
“此等皆无需专学九数。”
“孤王便问太博,百亩农庄,如何收获最多?”
太博祭公墩思索片刻:“良田种稻麦,薄田种菽豆,或可收获最多。”
姬宫湦却道:“据孤王所测,以薄田牧养畜禽,收获乃菽豆数倍。”
太博祭公墩愕然:“为何?”
“菽豆亩产不足一石,辛勤劳作半载,所得仅二百铢钱。一亩薄田养鸡十只,半载便能售得一千铢钱。”
“畜禽易亡,此数不准也。”
“只需十存其二,收获便与栽种菽豆相当。若是善于牧养畜禽者,其该如何抉择?”
“自然是牧养畜禽。”
“倘若其不识九数,是否能知晓其利之差别?”
太博祭公墩仍是不服:“各郡县属官均可代为言传。”
姬宫湦笑问:“各郡县属官,又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