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徐芥方家的书坊便围着许多士子。
前些天,刘昌郝来到徐家书坊,留词一首,抛开当时的场景,这首词同样是一篇佳作。有好事者称,才齐三苏,词压晏王。晏便是晏几道,王便是王安石之子王雱。
晏几道开始绽露头角,王雱平时不作诗词,世人皆讥之,于是写出一篇《倦寻芳慢.露曦向晚》,名动京师。大伙才知道不是人家没才情作诗词,而是不屑作之。
反正你们两人虽牛,还没有人家牛,即便你不屑之。
朱三也反应了一件事,他去了福建路,发现福建路居然也有不少人在传唱刘昌郝的几乎新词。但让他苦闷地说,我就是替西坡居士买的棉籽,当地牙人皆讥笑,劝他莫要骗人。
朱三呆的时候还不长,否则也能在福建路发现有人用三字经教孺童了。
不是人家只会写节日诗词吗,且看,信手拈来,便是一首优秀的小令。虽然隐隐有些自傲之气,那岂不是很正常,且看大苏,三十九岁于密州写了密州出猎,以老夫自居,谁敢说他写的不对?
不过有人想想也觉得好笑,你们责问我用才情谋利,我便给你们一个答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但那天在场的士子还好,许多人也公正的评价,说刘昌郝风仪极佳,长相虽然过于阴柔,却极清秀,美目如画,其举止也沉稳,言语不多,衣着朴素。另外就是,初夏的蜜瓜也是他种的。
提到了蜜瓜,许多饕餮者都想流口水。
随后徐芥方鼓吹,何谓才情,马上你们就能看到真正的才情。
这是替刘昌郝新书鼓吹的。
它们的字数比较多,但只要舍得成本,想快速刊印也是不难,当然,才开始用的是木雕,以后会换成石雕。
今天便是徐芥方所说新书面世的日子。
许多人好奇,何谓真正的才情,我们来看看。
徐家书坊店门打开,一起蜂拥进去。
新书摆了出来,名字简单:《西坡对韵》。
大伙一起将它们从书架上拿下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中国书法自魏晋开始,一直延续到宋末,赵孟頫乃是集大成者,有人说,若是将他调到东晋,说不定就没有二王的事。这话说的有失偏颇,二王乃是创,赵乃是集,创显然更艰难。明朝虽然继续繁荣,包括董其昌、文征明、王铎、傅山等人,实际已经进入了尾声。
到了清朝,各个书法大师无法突破瓶颈,于是求变,六分体、古隶体、碑篆体、以及各种形式的丑书体,但无论是真丑还是炫技,皆是舍其本源,流于末枝了,更休想突破前人的巅峰。
诗词也一样,唐诗宋词,到了明清时,后人无法突破,也求变,也变得有些怪异,讲究对句,以及把玩文字的能力。
在另个时空,刘昌郝看到许多文人对句,或拆诗的传说,如苏东坡、苏小妹、秦观三人之间的一些传说,实际皆是后人杜撰的,即便有,也多是明清时的故事。
它也算是一种炫技,特别是各种绝对……绝对是多,但优秀的诗词有几首?
为什么纳兰性德为后人赞许,实际其文字皆很朴素,这才是正确的返本回源的打开方式。
李渔的《笠翁对韵》便是这时代下的产物。
只是它出自大才子李渔之手,这些人把玩文字能力都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他们手中,文字不是文字,而是任意揉捏的玩具。别看它只是一本蒙学,但这些优美的词藻组合在一起,就像一首首完美的乐章,一幅幅精致的图画。
刘昌郝抄袭的这本《西坡对韵》也不完全是《笠翁对韵》,一是有的不能用,如“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壮游京洛,东吴二陆起云间。”三苏名气不小,但用了,以后弄不好就会卷入乌台诗案。还有一些这时代未出现的事物或人物,也不能用。
二是笠翁对韵有一处致命的地方,语音的改变。
如《木兰诗》,不要说普通话,即便按宋韵读,也不押韵,但在当时,它却是一首押韵的诗。
北宋还好一点,金人南下,强迫中原人学习女真语言,随后是元人南下,发音到了明朝,已经有了许多重大的不同之处。然后清人入关,这次冲击是最大的,清朝的汉语就是普通话,后人高兴好不高兴也好,这是一个无更辨解的事实。
李渔编写笠翁对韵,将声韵分成三十部,也就是三十章。但李渔可能因为出身的缘故,其许多韵脚与古韵脚不吻合。好在刘昌郝手机里还有一篇《初学晬盘》,虽然文字不如李渔的精美,韵脚更为准确。
刘昌郝将两本书猱合在一起,又参照了宋朝编着的《广韵》,做了反复修改,于是出现了这本书。也不能叫笠翁对韵,刘梁村有蓑笠,不过笠始终带着浓浓的南方气息,他更不是翁,这本书名字索性让他改名为《西坡对韵》。
其实到了李渔时,类似的书籍有很多,如《初学晬盘》、《训蒙骈句》、《声律启蒙》、四字版的《龙文鞭影》等,有明朝的,有清朝的,多了就不稀罕。即便多,它在后世影响也不小。况且它破天荒地,出现在宋朝。
各个士子看着这些文字,一个个浮想,若是孩子们将它们熟背下去,那确实是降低了他们学习诗词歌赋的难度。
这个想法……明清时那么多本有关韵脚的蒙学,又出了多少优秀的诗人词人。
“上面还有……”
书架上面还有一大排《西坡对韵》,且更厚。
许多士子将它拿下来翻看。
看后,皆茫然地问:“有如此凶险?”
这部分西坡对韵便是夹杂着刘昌郝所写的那篇文章,《黄嵬山论》。
属于宋朝还是契丹的,刘昌郝不去论述,只是先描述宋朝河东地形、太原城、河东边防的松懈,用此来论述,将大部黄嵬山割让给契丹人的凶险。
同时,刘昌郝还根据他手机上的资料,手绘了雁门关、黄嵬山一带的地形图,黄嵬山与山南边的地形图,以及整个河东的地形图。
“听闻朝廷裂让部分河东前线土地,刘西坡奇怪之,河东前线多是山地,契丹疆域广大,为何索要些许山木之所,于是亲自前往河东察看,甚至潜入契丹境内,观看地形,于着此论。”徐芥方说道。
这篇文章说了两条解决之策,上策便是不能裂让。
宋朝与契丹一直在商议,刘昌郝也焦急,可家里的事拖着了,只能于重阳节过后才能去河东。但未去河东之前,便着手准备,将此论先写了出来。
那些诗词并不是他作出来的,真实才情也就那么一回事,但虚名在外,也不能写得太差,于是反复修改。不求像《六国论》那些华丽,至少语言流畅,论证有力。
正好他之前替梁小乙批过那些战役得失,看了一些兵法书,他的记忆力数据是16,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数据值,这些兵法还能记得,也为写这篇文章奠定了一些基础。
随后与韩大虎去了河东,亲自看与在地图上看,终是两样的,回来路上,刘昌郝又修改了两次,还没有听到朝廷裂地的消息,本来还想修改两遍的,最好不裂让了,便匆匆连带着西坡对韵,一起交给徐芥方刊印发行。
“希望朝廷重视吧。”徐芥方心里说道,河东还没有传来准确的消息,应当还来得及。
另外就是刘昌郝判断也有误。
刊印这篇文章没有多大关系,虽然刘昌郝在里面用了裂让的词眼,并没有批评朝廷,更没有批评王安石,至少是出自于好心。
失误之处,便是三张地形图。
沾到了前线地形图,是不能随便刊印发行的。
今天销售了,自己会不会因为这三张地形图而悲催,得看朝堂上各个大佬的想法了。
“徐丈人,刘西坡所言会不会太过夸张?”
夸张么?真心的不夸张,但徐芥方也不清楚,他掀开了刘昌郝所绘的三张地形图。
“然其仅是去看一看,其所绘地图也未必准确也。”
“某且问,契丹疆域广乎?”
这便是最大的论点,特别放在宋朝,宋朝对开疆拓土一直不感兴趣,包括河湟,若不是木征作死,宋朝也不会收复熙河路,若不是阿里骨作死,宋朝同样不会收复湟州。
契丹疆域更大,若没有必要,何必趁宋朝困难时,逼迫宋朝交出这片山林之地?
徐芥方又拍了拍书皮说:“刘西坡岂是求虚名之人?”
它又是一个论点,别人不大好说,至少以传闻中的刘昌郝,不会危言耸听。
“朝堂上岂不知也?”
“岂能不知,黄嵬山之事,自去年争议到今年,然……”徐芥方朝西北方向努了努嘴。
然什么,都懂的。